《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录了屈原、贾谊等辞赋家,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
二十世纪,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雅与俗的相互影响,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国风—经典;南朝民歌—梁陈宫体诗;词;戏曲。
文体的相互融合,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开始兴盛,这就是赋的诗化。初唐,诗的赋化。词原本是配合音乐以演唱娱人,一般不涉及政治教化、出处穷达,自苏东坡始,以诗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诗和词的界限开始模糊。周邦彦以赋为词,词和赋的界限相当程度地模糊了。
复古与革新的交替碰撞。
文与道的离合。
———————————————————————————————————————————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一、上古期
先秦、两汉
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文学思想、观念形成。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转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形成,直到宋代出现市民文学,这个格局才发生变化。先秦文学时间,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先秦文学的形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的结合。<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说魏晋时期有了文学的自觉,因为在此之前的文学是文史哲、乐舞的一部分>。 秦汉时期出现了统一的帝国,创作主体由原来游说诸国的士变成了以歌功颂德、讽喻谲谏的言语侍从之臣,铺张扬厉的大赋成为风尚。四言开始僵化,乐府民歌先是在民间后来在文人中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力量,酝酿出五七言体。
二、中古期间
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中古期非常长的原因有文学自觉、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传媒、文学创作的原因。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要素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
魏晋到唐中叶,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诗歌范式成为后世的追求。<五七言古体诗和五七言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此时文学的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宫廷起核心作用<??不明白,曹操、李白可以佐证这一点,但是还有陶渊明、杜甫这样的人啊,可能是比例的问题。我只知道非常有名的作家,涉猎不够广泛。>
唐中叶(安史之乱)到南宋灭亡,唐宋八大家确定了此后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模式(什么模式?)直到“五四”才被打破(这么长时间吗?(#>д<)ノ)。从百度到的图片来看,曾巩和朱元璋一样是鞋拔子脸啊,韩愈、王安石、苏洵是同一个眉形啊。
元代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学对象转向民众。(现在也是如此了,虽然有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区分,但是文学对象主要是社会大众),文学形式开始包括、说唱和扮演的艺术形式。(屈原的诗歌和元杂剧一样是乐舞的一部分,但是仍然不认为有了文学的自觉,这是为什么呢?以谁为主吗?)儒生的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大佬即便是从事通俗文学,也能让作品得到和严肃文学一样的社会地位啊……)元代的文学以戏曲(元大都的杂剧)和散曲(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为代表。<戏曲和散曲有什么区别呢?>
三、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一、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术普及、文学创作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题材、内容、趣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士大夫文学之外,反应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主要地位。比如《金瓶梅》(在此之前一般反应的应该是作者个人的或者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趣味)。二、在王学左派(王阳明心学中的左派)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昂,肯定人的情欲,冲击理学禁锢。三、传统文体缺少活力。
明嘉靖出到鸦片战争,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并相互争论。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求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五四”阖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门,同时开启了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以上为三古七段的中国文学史分期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