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细心思考,然后果断决定,最后坚韧不拔地去做。——培根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我想,还要加上“不知道”到“知道”的距离。——Hi寒舍
规则是相对稳定的,是自由间的平衡,是意志和价值的体现,是一剂良方,是一个方法,是一种方法论。——Hi寒舍
关于规则构建,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很好的给予共情,帮助孩子剥离情绪。大部分时候,成功的情绪剥离决定了规则构建是否有成果。当情绪成功剥离后,剩下的部分看起来是规则,比如谁先拿到谁先玩、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但这些是指令和规范,如果家长仅仅以指令或规范的形式给予孩子,不容易让孩子理解规则本身的意义,反而容易让规则指令化带来给孩子不必要的束缚感,难以抽离规则系统中的逻辑,过多偏向于不得不服从指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生命充满光亮,那就不能用一个个规则封闭一扇扇生命的大门,而需要给予孩子一套易于生存的逻辑,在这个逻辑基础上,孩子的世界有无限可能,逻辑服务于规则,规则服务于人。——云云云
课程回顾
关于规则与安全感
……
我们谁都不会在每次进出超市大门的时刻,都去特别观察超市老板或者保安叔叔脸上的神情; 我们从来都不会担心,老板今天有没有跟老婆吵架?是不是刚开完孩子的家长会?因为所有这些,都与我们购物的行为规则无关。老板一时开心也不会给大家打对折,我们也不怕运气不好赶上他不高兴。
当一个环境之中的各项规则是清晰且稳定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的安全与否,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哪怕他看起来比较有权威。
好的规则教育不会伤害孩子
回到这个姑娘的话题,她的童年里,似乎每一次当她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干什么都很轻松自在,可是一到爸爸妈妈下班进门,她就得特别小心地去关注他们的脸色,生怕哪天他们在外边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自己就会由于原本不应被惩罚的事情而遭到责骂。这种先看人脸色后做事的互动模式,大概就是她后来描述的那种"职场恐惧"的雏形吧。
当然,对于刚刚走进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办公室里的各位前辈领导,的确很容易激发出我们小孩子时期的心态和待人接物的习惯,毕竟,领导和家长之间,也的确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比我们更有资源,可以给予我们奖惩。而现实的生活总是不会按照一个单一的简单因果来运行,权威恐惧和规则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
并不是说,爸爸妈妈们就应该努力做到在孩子身边百分百的没有情绪。这是不可能的,也太不人性。察言观色,本身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至于会不会造成令孩子为之所累,关键还是要看它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权重。离开"剂量"谈"毒性",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可以明确的是,规则本身不会伤害到我们的孩子。好的规则就像墙,你不撞它,它绝不会追着来打你。
清晨,妻子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满屋搜寻着我乱扔的衣服一边说:“衣服不要乱扔,脏的扔洗衣机,要穿的挂门背后……”
很多年了,我依旧没改掉随手乱扔衣服的习惯。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问:“为什么人要去重复着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事事遵循规则和秩序?”
妻子停下手上的活,戴着胶手套的手斜撑着腰站直了身体,老不乐意的白了我一眼:“没有规则,没有秩序,岂不是世界大乱,即使原始丛林也有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你脑子在想啥?”
“我当然知道任何地方都存在规则,但为什么存在规则,怎么形成的?” 我有点心虚,继续嘟囔着。说着,我也找了一只拖把,拖着地板。
“角落里,别漏了,死角是重点……”妻子脸上明显好看了许多,端着一杯热茶靠在沙发上,一边“监督”着我,一边漫不经心的说:“规则是万物相互寻找平衡点的自然产物。”
“有道理,”我微喘着继续问她或者是在问着自己:“为什么需要规则呢,没有规则不是少了很多束缚吗?”
妻子答:“发现规则,就是找到了平衡点。平衡等于安全。人需要的不是规则,需要的是规则带来的安全感。”
“是的,不尊重规则的人,都是随心所欲不重视安全感的人。”我心里豁然明了。
安全感来源于秩序,秩序由规则驱动,规则是动态平衡的产物,一切因自然而生。
参考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