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调话秦腔
刘俊民
2020年8月25日
说戏剧,首先想到的是样板戏,儿时之恋,势难忘怀。但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中,似乎谈论、缅怀秦腔的远远多于被誉为国剧的京剧。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传播广泛的,最普及的,最深入民心的。但你现在要谈,不但年轻人说你有文革情结(多为贬义),就是一些当年参与表演普及,现在又返回老式京剧的人,也多有不愿。好像那种辉煌,那种难以后续的精彩,已成哀叹,有什么难以叙述的苦衷。可若谈老式京剧,常常见到的多是老生常谈,恐怕鲜有人像谈论秦腔那样,像谈论样板戏那样,或者像谈论其他地方戏种那样,发自内心地,以怀念儿时母亲的菜肴般的情感,充满激情,充满怀旧之恋。
秦腔虽有个“百戏之祖”的美誉,虽在秦地深入民间与民心,但却备受莫名其妙的刻薄。也许正因秦腔在其流域以外备受歧视,造就了一个遍及华夏大地,甚至遍及海外的怀旧与抗争的群体。他们不但缅怀,还要发声,声如撼天动地的秦腔。这声音,很难充耳不闻。我以伴随我儿时岁月的样板戏的浸淫,及后来样板戏遭遇的不公,来体会秦腔群体的吼声,不但理解,而且强力支持。有这样一个群体,不但用感情,而且用生命的血脉来维护自己的文化根源,秦腔的生命力,尽管多次经历过高峰与低谷,依然可望长期传续。
秦腔,也叫西秦腔。或者,更应说,西秦腔,又叫秦腔。西秦大致位于今甘肃兰州西固,始于十六国时期。由陕西鲜卑族(应为匈奴部落之一)建于今甘肃兰州西固一带。秦腔说是流行于八百里秦川,其实范围很广,陕西、甘肃、宁夏,甚至青海以西。据说早在秦汉时期已形成,所谓秦地,即秦国初始甘肃天水一带的领地,后扩展到陇西以西,遂有后世的前秦、后秦及西秦之谓。但失于文献考据,仅作坊间流传。
另外,逻辑上讲,如若秦腔称呼在先,不会又有西秦腔之说。有西秦腔之说,估计西秦腔说在先,后世又称回秦腔。这既是语言简化的必然,也是秦地文化中秦川称谓的泛衍的必然。说八百里秦川,人人耳熟能详。说三秦之地,便鲜有人知。故,以一秦而惯之,西秦腔便成了秦腔。
说秦腔于隋唐以后开始,虽无史据,但北朝乐府民歌有些记载。如流行于北朝时期,可能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敕勒歌》也可旁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以敕勒族为地名,位于今山西北部朔州一代。多美的民歌,难不成也算是秦腔欢音?
另外,还有据传始于隋唐的长安鼓乐与秦腔相伴,二者相辅相成,肯定会广播民间。尽管长安鼓乐被誉为最古老、规模最大、系统最全的中国民间乐种,但其只有乐,而无声(就是没有唱词和唱腔)的存在,十分特立独行,令人费解。尽管如此,其民间俗乐一脉,很难忽略其与秦腔的共生共进关系。
北朝(160多年基本为鲜卑族统治)乐府载有一民歌,《幽州马客吟》。幽州也是古称,大约在今山西垣曲县一带。其歌词中有“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你看把她的动作用“踏地呼天”来形容,说是有秦腔的气势,算是秦腔苦音,估计也不无道理。
更何况,采撷鲜卑民歌更广的鲜卑乐府民歌。不论是民俗,还是尚武之风,鲜卑民歌都广泛流行于北方大地,广播于西域。比如当时北方民族的马上军乐《梁鼓角横吹曲》,鼓角相加,想象中气势如虹。可惜那些鲜卑的歌唱,被记载下来的是译成汉语的歌词。如“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折杨柳歌辞》,其中“虏家儿”即鲜卑自称。唱得多么自然随意,多么民族自信。
自西晋末年十六国至隋的300多年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战士亦悲苦,且连沙场马革裹尸都不存在,所谓战死者尸骨遍野。军民如此苦难境地,恐怕是酝酿秦腔苦音的客观环境吧。“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苦中亦有奋战的素养,苦里奋战,方有欢音的时刻。这是我理解的秦腔。
任何民间形成的东西,都有其历史的传承。要么本地发展起来,要么外地传入,而被本地接受,进而发展。说秦腔是汉族最古老的戏曲,恐怕忽略了其诞生于北方这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长期活跃繁盛的历史吧?
如鲜卑一族自西晋以后至隋(大体为秦腔萌发时期),其生活、文化影响便横跨辽东至西域长达300年。其后有唐,更是各民族大交流时期,胡风压倒汉风,改造了汉风,然后消融于汉风。听秦腔的欢音,常常会联想到东北二人转的旋律。若说没有关系,有点难以接受。
清乐胡乐相融,以西域琵琶来定音,而成所谓燕乐二十八调,早已把中原汉族的四十八宫调演绎得宫廷与民间多不相识。宋朝时,北方民族文化甚至影响到大宋天子要立法约束汉族官员,禁止他们效仿。元曲以压倒优势遍布中原大地,甚至江南。足见北方民族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有考据说,最早的秦腔记录不是在八百里秦川,而是在江南人写的《钵中莲》传奇中发现的,其曲牌名字为“西秦腔二犯”(注意,此为“西秦腔”,而非“秦腔”)。这一是说明秦腔的传播流域已直下江南,二是说来源地因其文学发达欠缺,而由文学更为发达的接受地所予以文字记载,促其传播与传承。
西秦,如前所说,乃鲜卑人地域(夏商时期已常为猃狁所居)。说西秦腔完全是汉族戏曲未免勉强。汉族人被迫西迁,虽然自带文化,但绝对不可避免地受所移居地域固有文化的熏陶影响。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必不可免,说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汉族以群体体量的优势接续了西秦古腔,使其得以世代相传,香火缭绕,应该更合适。
乘兴填词一首,聊表心意。
清平乐
秦腔
秦腔唤晚,秦地风吹满。
欢苦双音情欲断,踏地呼天声远。
鼓角一唱悲寒,琵琶再唱欣欢。
秋叶秋花零落,茸茸芳草秦川。
注:《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遥,八百里地秦川春色早,花木秀芳郊。”
(此文非考据,个人看法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