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明显的导向,让我的心里百感交集。抓优秀率,抓好学生,抓能考上一批次的学生。
每次考完试,从上到下,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都被以各种方式估算评比。纵向,横向,纵深,横延……比来比去,最终还是比到了优秀率上来。
于是无论哪个层次的质量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到优秀率尖子生的评比上。因为能给一个学校带来声誉的永远都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他们在阳光下发着璀璨的光芒,万众瞩目。而那些不优秀的学生,永远都是灰头土脸的埋没在尘烟里。谁又懂得他们的心灵焦渴吗?
初三,不应该只是优秀学生的主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助力。但如果在老师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只能选择最能给学校带来荣耀的成绩优异的学生。
于是,为了让这些优异学生的光芒闪耀的更璀璨,各个学科的培优都开展起来了。让优秀更加优秀,那那些孩子呢?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优秀。关键是优秀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只能是干巴巴的分数吗?
领导一再重复着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初中,把听话的一批孩子选拔出来,高中把头脑灵活的一批孩子选出来。这样几轮选拔后,人就会慢慢的分化出来。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让人分出层级来的吗?
“有教无类”,孔老夫子几千年就践行着的教育理念,今天却被各种数据推动下的教育场所动摇。拔苗助长式的教育,真的是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吗?为什么今天心理有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孩子厌学的越来越多?为什么有很多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我不知道其他老师心理所想,但我总是不忍心放弃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他没有多大的潜力,没有灵活的头脑就放纵他们。学习犹如种树,只要阳光不放弃它,我们老师也就绝不会放弃没一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