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里,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厕鼠和仓鼠
让我们先来借助《史记》了解一下李斯的来历。他是楚国上蔡人。(很难说清楚这里所谓楚国上蔡到底是哪里,史料记载相当混乱。)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基层公务员,这段经历彻底改造了他的人生观。李斯在宿舍上厕所,总能看到厕所里有老鼠在吃屎,而且吃得很不踏实,一有人或者狗靠近过来,老鼠就受到惊吓,匆忙躲避。
这难道就是老鼠的天性吗?并不是,因为李斯还注意到了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粮食,住处也很宽敞,有宽大的廊檐遮风挡雨,还不受人和狗的惊扰,岁月静好,禅意盎然。李斯不禁深深地感叹:人活得是好是坏,就像老鼠一样啊,完全取决于所处的位置。
也就是说,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并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同一只老鼠生活在厕所里就只能吃屎,整天坐卧不宁,而生活在粮仓里就能好吃好喝,安享天年。老鼠假如可以想通这一层的话,一定都会努力摆脱厕所,涌向粮仓,没有谁会因为厕所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就对厕所矢志不渝。
那么,怎么才能完成从厕所到粮仓的转变呢?李斯出身不高,没有任何凭借,所以选项只有一个:知识改变命运。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李斯毅然决然地脱产读书,投奔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这时候已经是战国末期,荀子已经熬成了资历最老,声望最高的学术大师,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慕名而来,李斯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李斯的追求
李斯学成之后,有点跃跃欲试的冲动,该找自己的粮仓了。放眼天下,楚国虽然是自己的祖国、家乡,但楚王并不是一个有为君主,楚国也就不是一座可靠的粮仓了。不仅楚国,山东六国都很疲软,比厕所强得有限,那么唯一的选项就是秦国了。
李斯向老师辞行,很是说了一番豪言壮语,大意是这样的:人生最可耻,最可悲的,莫过于贫贱,如果不幸沦为贫贱,就应当奋发有为,摆脱贫贱处境,而如果反过来,一味愤世嫉俗,鄙薄功名利禄,拿恬淡无为之类的口号当自己的遮羞布,这才是要不得的。
李斯这番话,很有跟老师唱反调的意思。站在儒家立场,虽然既不否定荣华富贵,也并不贬低人们对名利的欲望,但关键在于,一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只能是副产品,而不该成为目标本身。这就好比我们追求健康,这才 是人间正道,随着一步步变得健康,赘肉变得越来越少,体型越来越匀称,同时达到了减肥效果;但如果把减肥当成目标,反而容易损害健康。
李斯的追求虽然为儒家所不齿,但从功利角度来看,确实很有榜样意义。李斯的人生目标简单明确,达成目标的欲望够强,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意味着李斯在选择面前不会纠结,不像很多人既要追求功名利禄,又要保持道德底线,结果在各种选择面前纠结来纠结去,反而两头不讨好。
谏逐客书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
李斯抵达秦国,正值秦庄襄王驾崩,吕不韦专权的时代。这种时候,做政府职员显然不如做吕不韦的门客。李斯接下来的发展,《史记》不同篇章的记载有点矛盾。
《李斯列传》说李斯受吕不韦的器重,被推荐到嬴政身边担任郎官,又被嬴政器重,升任客卿。后来,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这才引发了秦国的逐客令,李斯就在被逐之列。但《秦始皇本纪》说秦国下逐客令是在吕不韦免职之后,《资治通鉴》采取《秦始皇本纪》的版本。
当然,李斯不甘心就这么走了,路上依然怀着希望写了一篇申辩性质的长文,文章不但说理透彻,而且文采斐然,铿锵有力,所以不断被历代的文章选本收录。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说法家人物通常文采不好,但李斯是个例外,“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针对逐客令的这篇申辩文章,原本没有标题,历代选本给它拟过很多标题,它在《昭明文选》里叫《上书秦始皇》,在《文章正宗》里叫《李斯谏秦王书》,我们最熟悉的是《古文观止》版本的《谏逐客书》。原文很长,但司马光不重视文学,在《资治通鉴》里仅仅撷取片段。其实文章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可以总括为一句话:一个国家越能吸引外来人才,就发展得越快。
所以,各国都在抢人,没有往外赶人的。
不要说高级知识分子,即便是平头百姓,也都是多多益善。
如果本国不接受外来人口,等于把人力资源拱手让给敌国。
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常识中的常识,哪需要文章高手长篇大论呢?
其实在当时的秦国,这个道理更是常识中的常识。秦国一直都有重用客卿的传统,之所以忽然下了逐客令,大概有两个特殊原因:
一是秦国宗室大臣借着肃清嫪毐余党和罢免吕不韦的机会煽风点火,想凭血统夺回权柄和利益,二是嫪毐和吕不韦都学到了“四公子”的做派,满世界招揽门客,私家班底过于庞大,这些人未必就能甘心看着主君倒台,即便有可能作乱的人只是少数,但非常时期,一时间很难认真甄别这么多人,索性一刀切好了,通通赶走。
因祸得福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资治通鉴》记载,李斯的上书受到重视,嬴政召回李斯,让他官复原职,同时废除了逐客令。
李斯可谓因祸得福,原先他虽然在秦国政府任职,但毕竟是由吕不韦推荐来的,容易被人看作吕不韦一党,而随着吕不韦的免职,他就算不受牵连,今后的仕途也注定阴霾密布了,但没想到,他因为一封《谏逐客书》重返政治中心,被大权独揽的嬴政倚为左膀右臂。
其实,李斯就算不写这封《谏逐客书》,秦国的逐客令也不可能持续多久。秦国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政治传统,重用客卿,疏远宗室,这才可以强化中央集权,因此形成对山东六国的制度优势。嬴政刚刚成年亲政,一时之间被宗室大臣忽悠,但只要智力水平正常,很快就能回过味来。
无论如何,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李斯为嬴政献计献策,和秦国一道成长。
李斯最核心的谋略是作战立体化,使外交、间谍、收买、暗杀和军事作战打包配套,对山东六国的重要人物能收买的就收买,收买不来的就暗杀,同时离间君臣关系,等火候差不多了才搞武力征服,就这样没用多少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斯的人生大概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李斯无论搞政治还是搞政敌,一概以阴谋诡计取胜,显然在荀子门下的求学经历,仅仅给了他“荀子门生”这样一个闪光的标签,而他想从荀子这里得到的,大概也无非是这么一个标签而已。
那么不难想见的是,以李斯的品性,当他通过《谏逐客书》官复原职之后,当务之急自然就是赢得嬴政的信任,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然要对旧主吕不韦格外强硬无情。但是,吕不韦免职之后,日子似乎并不难过。
吕不韦努力学习“四公子”的做派,如果真的学到了精髓,那么天大地大,在哪里都混得开。吕不韦的门客和山东六国的诸侯似乎也正是依照“四公子”的常态来理解吕不韦的,但谁都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竟然大大出人意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