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珂倩_520
连续更文第99篇,加油!
这个话题是我今天和青岛老乡无意间闲聊想到的,年过五旬的老乡在聊起青岛兄弟姐妹时,忽然间扯到的一个话题。
她说,某日打电话时,哥哥姐姐们说让她回老家,她说孙女现在在淮市区较好的学校上学,一旦回老家孩子上学成了问题。青岛好学校多呢,孩子上学还能没有学上么。得到的答复是这个,老乡再没有说什么。
再说我这个老乡,认识先生近三十年,当初仅仅因为婆婆的那句“养儿子二十年了,如果不回淮就是白养了”(老乡先生在青岛当兵,后来分配工作也在青岛。),作为长子的先生放弃当年公务员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带着老乡踏上了回淮的路。
这三十年老乡是怎么过的我不太清楚,但是说到近五旬返乡回家,实在感觉有些不太现实。这一点她自己也比较认可我说的话,青岛固然很好,返乡回家不枉一条团圆之路。但是老乡多年置办的产业,不是说走就能走了的,有太多的牵绊让人无法割舍。
固然他们的产业已经稳定,各方面的生意也处于稳步发展势头,可是一旦选择离开,似乎没有了再回头的可能,老乡五旬不算年轻,但是也正值壮年的时候,儿孙绕膝可谓欢乐多多,可是让这么一家人,仅仅因为老乡的思乡,因为想在有生之年回乡落个彼此照应,恐怕会有太多的羁绊。
这只是老乡姐妹们的一个想法,老乡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家庭里去讨论,三十年前选择不被家人理解,一意孤行地来淮,那种义无反顾的决心也许只有年少无知的时候才能做到,如今三十年的风雨,经历那么的事情,淮已然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要想卷铺盖走人实在是艰难之举。
很多人不会明白远嫁女的辛酸苦辣,想不到“报喜不报忧”的常态,想象不出“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滋味,更不会知道,夫妻吵架后没有地方去的无助滋味。
老乡一个不善言辞的女人,这么些年,斗姑子斗小三,斗竞争对手等等,每一场斗争都几近耗尽了她的能量,她的生活激情逐渐减退,在艰难中成长,在苦涩中煎熬。没有人知道更没有理解她的苦。
别人看到她先生儿子个个争强好胜,个个都是挣钱好手,但是她心里的苦没有人能理解,当别人羡慕她优渥的生活,但是没有知道她的思乡之苦。
对于远嫁女而言,家乡是一个里程碑,即使走的再远,它是一面永远挥之不去的旗帜,扎根在心里。一旦远嫁,似乎没有回头路,我想老乡也已经有了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