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3338/deee64b509b7617f.jpg)
八月末九月初,是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舒服了一个暑假的神兽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拖着沉沉的行李箱,在家长的簇拥下,开启了自己新学年的新旅程。
特别是那些刚忙完了高考,过了五关,斩了六将,初次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大多初次离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怀着或渴望或忐忑的心情,带着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纷纷奔向了那个不同于中学的新环境。
其实,大学和军营一样,犹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每个人在自己垂直的人生轨迹中,都在逐渐变老,但在校园里,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你看到的,永远是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面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个老师是个不错的职业,整天和这些年轻人呆在一起,自己看起来也会变得年轻。
新生代大学生和老一代相比,尽管在校时都是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生刚刚起步,但由于彼此所处时代不同,各自身上留下的烙印也不尽相同。今天,他们基本上以零零后为主力,在他们身上以及由他们为主体的校园里,处处都彰显着属于这个时代鲜明的特色。
当年老一代的大学生,处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它的了解可以说十分有限,他们有些人甚至对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也知之甚少,不少人就读的专业是在没有明确意向的情况下,凭着第一印象,胡乱选择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在偏远农村的孩子而言,没有人指导,也没有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更是如此。
今天是信息时代,新生在没有入校之前,他们就已经把学校的基本信息翻了个底朝天。学校的层次,学校的排名和知名度,学校的历史,学科建设的水平,读研保研的比例,有几个校区,宿舍里各住几个人,是上床下桌还是普通的上下铺,有没有空调,有没有独立卫生间等等,无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像网上侦探一样,一切都摸得清清楚楚,一切尽在掌握中。他们的选择里,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愿,占着很高的比例,他们几乎不会容忍自己的命运让别人来安排。
学校里年年迎新,年年景象各不同。网络和大数据,给了今天的学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了推陈出新的新思路。他们早早统计出了本届学生的特征:出生年龄集中的年份,男女学生的比例,生源分布的省份,同名同姓的人数等等,这些信息的推送,既让人一目了然,也让人看得饶有兴趣。
还有,校园里的网络地图,醒目地指引了还有点陌生感的学生,让他们在偌大的校园里顺利找到自己的公寓楼,无需志愿者亲自陪伴;帮着搬行李的人型机器人和无人车,忍辱负重,一丝不苟,干起活来有板有眼,AI新科技的惊艳亮相,无处不在,让一切入校手续变得简单又快捷,节省了学校迎新的物力和人力成本,让新生们在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多少生出些许的担忧。
校园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也是年轻人的,有机会让目光回到校园里,一定多看看年轻人关注的事情,你会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自己的心态也会跟着他们年轻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