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扬
对幸福的感知,调查问卷的方式难以诠释。也许这个词汇对跨越了饥寒所迫、思虑温饱的人们来说,需要的不再是集体浪潮中个人对外在世界的征服,而是反过来,个人如何独立于时代浪潮的影响,独立于社会风气的染浊,独立于文化背景的语境,独立于原生家庭的烙印,重新思考,生命,当何以自处。
十月六、七两日,自在场举行《学幸福》公益沙龙,如果说幸福是对内心的回归,是存在状态的最佳呈现,这次活动的主题就不仅仅是在讨论身为家长、子女、学历等身份标签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而是更加明确,我们不单是把注意力持续地放在外事外物的“对治”上,而是“回收”。
所以这次的活动分为四部分,第一天上午是“重新认识自己”。当所有为外在环境武装自己的标签(出身、家世、学历、财产、职称)已无法成为你找寻自我定位的方式,我们还能用什么话语来介绍自己,我们还拥有什么来支撑自己的幸福。
这些问题我们并不常思考,正如人上了年纪,便很少提理想这个词一样,谁跳脱了希望与恐惧?我们又了解自己多少?
下午,我们学习“人性的特征”,以及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或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有复杂多变的感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了解人本身所散发出的能量光,还有科学验证下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我们发现,除了传统意义上对努力奋斗的认识,决定生命质量的动能又来自哪里。我们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游戏,带大家感受着,哪怕是一张纸上的“爱”、“恨”,它作为符号,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
了解生命能量,目的是将对外的驰求转向,关注心念,关注情感,关注在关系中赖以生存的我们,同时也关注从关系中升华出来的独立精神。
第二天上午,我们了解为人父母内心的真正需求,当反观教育的本质,抛下儿童教育的诸多销售性的定义时,我们思索教育的最后一步,并不仅仅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平衡发展、综合能力强的人,而是,这个人可以为曾经生养他,教育过他的人带来爱的回馈。这是现如今大家很少强调,但在内心却非常渴望的事情,但除了道德层面的管控之外,我们很少刻意训练孩子如何爱父母。这并非利己主义者的叫嚣,在一代比一代富有的今天,也许一代比一代的家庭更不像家庭,如果为人父母希望孩子能在有一天自己“不那么有用”的时候,既有的价值体系对他构不成安全,带不来帮助,但孩子还愿意回来和你一起不焦虑地度过一分一秒,这样就需要从现在开始调整我们“爱的语言”。
所以我们共同学习并实践了“幸福能量储蓄”,用我们中国人最需要但却不擅长的一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感恩,疏解心中的纠结。
人作为群居动物,最害怕的是脱离群体,我们在关系中生存,在关系中调整并寻找自处的方式与位置,这是每个人前行的路程,也是完成自我实现(Self-fullfilment)的方式。通过两天的学习,我们找到了改善关系,增进沟通的方法,但也同时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生命能量的局限,尤其是自心的无力,不得不说我们很难去改变别人,甚至于不可能改变别人,现有的智慧告诉我们想要改变世界最好的方式是先改变自己,那么如何在看似短暂的一生,动用自己已然被消耗,甚至破坏的身命,收拾从头到脚的河山,这也是本次沙龙最后一个下午的主题:回到生命,回到身体。
关注本身即是能量,无论我们学习多少在关系中生存的技巧,到头来都是一个不完整的游戏,通俗来讲,弱者依赖别人的感觉而活,强者为自己而活。爱的自给自足,才有能量为别人做出真正的奉献,而这并不能靠强迫自己伟大,强迫自己付出,我们自身的能量不足,精神力的外弛、耗散,注意力的透支,是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最危险的疾病,《黄帝内经》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是“守”什么?怎么“守”?
我们用短暂地两次静坐,和大家一起重拾对感受力的拥抱、欣赏,重拾对身体细微的觉察。回到身体,就是最好的休息。
幸福,从关系中勇敢地回到生命本身,根植于关系中那个从不依赖他人,从不依赖外在富足与否,贫瘠与否的平静。这也是最后大家脸上洋溢的幸福,那不是用收获了多少,才能等价换取的喜乐。感谢朋友们的好学,期待与大家再次相聚,再次“学习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