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饭的时候,被一个同事问到如何规划一个还处于想法中的产品,一时间状态没切换过来,三言两语也没说清楚。回头细细琢磨,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好好总结提炼一下。
一个产品从零到诞生,其实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有轻有重,有先有后,很多人面对这些要素时,难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下是我从念想到产品立项的个人经验,不一定正确,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和启发。
step 1 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一个产品的诞生背后,一定会有它诞生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起心动念,要做这个事情,要搞清楚,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产品未来走向何方,能走多远。
这里面大致包含了两个问题:
1.需求来自哪里?
2.产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需求来自哪里?是老板、用户、甲方、还是自己的内心?不同的需求来源,注定你会花不同程度的精力去完成,最后呈现的结果也会不同,就像以营利为目的的外包,绝对不会把甲方的需求当做自己的梦想去做一样。
产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产品的灵魂,就像一个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既看能否落地,也看格局大小,还决定你未来走向何方。偶然间了解到上一代的公司财税系统,申请流程就像申请信用卡填表一般,流程中用户还会有多次再提交和确认,虽然能实现功能,但用户用起来很艰难。直到后来及其重视交互和用户体验的许总重做了一版,才有了现在的优税猫,这才让产品实现了“让财税管理更简单”的意义。
step 2 产品的定位
每个产品都因解决了某个痛点而存在,而即便是同一个痛点,不同的定位也会分化出不同的产品,就像解决社交问题的同时有QQ和微信,解决旅游问题的同时有携程、去哪儿、马蜂窝,而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调性。
所以说定位这个版块大致包含了三个问题:
1.解决什么痛点?
2.用户人群
3.产品调性
什么是痛点?痛点是恐惧,越痛的点,做成产品的空间越大,价值也越大。换句话说,不能解决痛点的产品不值得做。调研清楚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设想问题解决后的理想状态,再看两者之间的落差可以通过解决什么关键点来实现,想清楚这一点,产品的大方向就基本定了。
用户群体是哪些?要看痛点触及了哪类人,痛的轻重,就是产品的轻度和重度用户。我们的产品是要呈现给这些用户的,所以,观察这些用户的特点是什么,给他们做用户画像,打上标签。
产品的调性,一部分人取决于产品的用户群体,另一部分决定于公司的基因。我们既能看到腾讯做出了不同调性的QQ和微信,也能看到不同公司官网或酷炫或严谨的不同风格。但很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子,就能吸引什么样的甚至追求这样的用户。就像健身房里的用户,身材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然而他们追求的都是墙上贴的马甲线和完美形体。
step 3 产品的架构
确认了前面两点后,然后就到产品的框架设计了。涉及到专业方面,在此不展开详述。前后的关键点分别会涉及到:角色、业务流程(资金流)、功能模块。
先确定在业务中会有哪些角色会参与,然后在业务流程中将这些角色放置进去,梳理每个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事情,也就是需要对应设计怎么样的功能,最后就是一些业务之外的系统支撑功能,比如流程配置、权限配置、消息推送等。
step 4 有什么资源来做它
此处的资源主要包括人、时间、资金(含一切能用钱搞定的事物)。产品的意义、定位和架构,是产品的基因,就像一颗种子,而资源则是这颗种子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同样的黄豆,是长成豆苗还是豆芽,拼的资源。熊猫视频前面能做起来,靠的是思聪这个资源;乐视垮掉,是因为造车耗竭了资源;诺基亚winPhone的失败,是因为微软不具备移动端系统的开发资源。一个产品给多少时间上线,需要协调多少人员支持,要不要花钱外包,其实从划定资源开始,产品的成败就决定了六七分。我们看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都喜欢撕逼,其实那不是他们喜欢撕,而是在争取更多的资源,来保障自己的产品不夭折。
step n ..
再后续就进入到产品设计阶段了,在此不赘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