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文学必然起源于某一次的怦然心动,然后就是沉迷于爱恨悲欢的不可收拾。喜欢文学的人,必定是个多情的人。期望用文字记录每一次的心动,每一次痴情,还有每一次伤情,更期望有人可以明白藏在文字背后那颗多情的心。
前段时间,有一个女孩子拒绝了我,让我非常伤心。她拒绝我的理由,除了不喜欢我,还有不喜欢我的文字,不喜欢我痴痴一心为她写的文章。你可以嫌弃我丑、懒、穷,但是这种对于文字的拒绝甚至让我觉得羞辱,难道真的是我自己看岔了眼?我期望的红颜知己,或者只是生得副好皮囊,腹内实为草莽?
请原谅我的妄下断论。
之前的时候,只喜欢唐诗的格律与豪迈,宋词的多情和婉转,然而当我真正写文章,想写出好文章的时候才明白,文章真的不仅仅是写日记那般简单。
今人的文章,更多要学习汉赋,朗朗上口,意境磅礴,论点明确,论据充足。唯有这样的文章才可以传世啊!
散文则更像宋词,优雅婉转,深情回味,内心深处的共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唐诗亦是,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感情基调。
以前的时候,只是痴迷于散文的深情优美或者是气势磅礴,没有观点,没有论据,更多的只是情到深处的流露。甚至极度排斥论据与观点,那种完全绝对的观点加上世俗的人间烟火,似乎就是对文章意境的摧残。
然而,在写观点文的时候,我找到了其中的平衡点。汉赋全篇都为论据与观点,但读来仍旧不失文章的意境和韵律,这才是人间烟火与心中飘渺的完美融合。
古与今的贯通,让人异常兴奋。当你还在迷茫于文章冷落,无人问津的时候,不要试图在那些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文里边寻找答案,去读读汉赋,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岁月已经做了最严格的删选,我们只需要汲取即可。
也有很多时候,写文章,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和自己认认真真的讨论一个问题,梳理一套自我的框架,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而在这个时候,文学就会像数学公式一样精确,不允许任何的偏差,不允许煽情,不允许跳跃,只是严谨逻辑推理的符号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