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境界
纵隔是左、右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位于胸腔的正中偏左,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向上达到胸廓上口,向下至膈。当发生气胸时,可导致纵隔移位或摆动。
分区
三分法:以气管、气管杈前壁和心包后壁的额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下纵隔。
四分法: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上纵隔内的主要结构有胸腺、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气管、胸导管和淋巴结等。
前纵隔位于胸骨与心包之间,内有胸腺的下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中纵隔位于前、后纵隔之间,内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 淋巴结等。
后纵隔为心包与脊柱之间,气管杈和左、右主支气管占据后纵隔上部的前份;食管和神经丛自气管杈以下居后纵隔的前部,紧贴心包的后壁;胸主动脉位于食管的后方,两侧为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再向后方为胸交感干;胸导管位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食管和胸主动脉周围有纵隔后淋巴结。
上纵隔
上纵隔:自前向后分为3层,前层主要有胸腺或胸腺残余、上腔静脉和左、右头臂静脉;中层主要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主要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胸腺
胸腺位于上纵隔的前层,气管与胸骨之间。上端到达胸廓上口,甚至伸入颈部;下端至前纵隔和心包的前方。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上腔静脉长5~7cm,位于上纵隔的前部,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形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至第3胸肋关节处注入右心房。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由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形成。左侧长6~7cm,位于胸骨柄的后方,斜向右下方越过主动脉三大分支的前方;右侧长2~3cm,后方有右迷走神经走行。
主动脉弓及其他分支
主动脉弓在右侧第2胸肋关节处续接升主动脉,呈弓形向左后方,跨越左肺根,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左侧延续为胸主动脉。其移动处的管径略窄,称主动脉峡,平第3胸椎体。主动脉弓的上缘平对胸骨柄中份,下缘平对胸骨角或稍上方。
主动脉弓的上缘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大分支,主动脉弓的左前方有左侧的纵隔胸膜、肺、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和迷走神经等,左膈神经自后外侧向前内侧下行;下方有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右后方依次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
气管胸部及其分支
位置:气管胸部位于上纵隔的中央,上端在颈静脉切迹平面接续气管颈部,下端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分叉处称为气管杈,内面的下缘形成向上凸起的气管隆嵴,是气管镜检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处的标志。
毗邻:气管胸部的前方与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心丛等毗邻,在小儿的气管与胸骨柄之间尚有较发达的胸腺填充;气管的后方邻接食管;左侧与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喉返神经相邻;右侧有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和右迷走神经等结构。
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平均长度4.7cm,内腔横径1.1cm,其下缘与气管中线的夹角为40°~50°。左主支气管的前方有左肺动脉,后方有胸主动脉,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越其中段,在第6胸椎体平面进入左肺门。
右主支气管:粗短且陡直,平均长度约2.0cm,内腔横径1.5cm。其下缘与气管中线的夹角为25°~30°,气管内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前方有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后上方有奇静脉勾绕,平第5胸椎体高度进入右肺门。
右肺上叶支气管的开口距气管隆嵴较近,若右主支气管插管稍深,可能阻塞右肺上叶支气管的开口而导致右肺上叶萎缩。因此施行右主支气管插管时,须调整好导管的位置,以确保右肺部上叶呼吸音的存在。
气管与主支气管的长度有一定的规律:气管的长度约为右主支气管的5倍,为左主支气管的2倍;左主支气管的长度为右主支气管的23倍。
体表投影:气管胸部自颈静脉切迹的中点处向下,至胸骨角处居中线稍右侧,右主支气管自气管下端向右下方,至右第3肋骨的胸骨端;左主支气管自气管下端向左下方,至第3肋软骨距中线3.5cm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