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寂静,动物冬眠的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里,再次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般的解读会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赤壁之景,下片抒旷达之情。还会说,这里的赤壁是黄州的赤壁矶,而不是赤壁大战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这个不重要,没必要区分。因为苏轼自己肯定也知道,况且,词中说的也很清楚。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那就权且是吧。呵呵呵……
我认为这个不重要的原因是,哪怕真的是赤壁大战的赤壁,难道词中所写就是赤壁大战的实景吗?也就是说,不管是黄州的赤壁矶还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在这首词中其实已经都失去了他它自己原有的面貌,这里的赤壁是苏轼笔下的赤壁。就如同:同一个地方旅行,不同的人笔下的风光也是不同的。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难道可以从谁写的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更接近于实景,就说谁写的作品好吗?显然不能是这么一个思路。所以我们要探讨的不是赤壁大战的赤壁是怎样的赤壁,赤壁矶的赤壁又是怎样的赤壁,而是苏东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赤壁?他为什么要给我描绘这么一幅赤壁?他的心中是怎样的一个赤壁,他又为什么给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心中所想的赤壁。这样的话我们理解这首词就要颠倒一个个了,因为下片比上片更容易理解。
苏东坡在下片怀古中怀的是周瑜,那么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周瑜。苏东坡为什么要去怀这么一个周瑜?他怀这么一个周瑜是为了说啥?词中关于周瑜的描写是这么几句话: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怎样的周瑜呢?首先,小乔出嫁了,说明周瑜很年轻;雄姿英发,写出了他英姿勃发,羽扇纶巾,写出他的儒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他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周瑜这么年轻这么轻松就取得了这么大的功业,那么此时的苏东坡呢?词中也写得很清楚: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年事已高,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辈子,可是我呢?一事无成,空余一身疲惫。如今都满头白发了还想着建功立业。这不是很可笑吗?此时的苏东坡,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无奈,痛苦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当然也包括苏东坡,他们的最高理想一定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啊。可是,无奈的遭遇(这个可以参看宋史&苏东坡传),让这个年老仍不改赤子之心的苏东坡是如此的苦闷。
这样,我们再回头看,上片是怎样的赤壁之景。词中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怎样的景?石头要穿空,惊涛要拍岸,受不住束缚的波涛又升入天空,卷起巨大的波浪,这是怎样的景?有力的景,美学上叫壮观。这样的景有没有给你一种不甘于心被束缚,要热气腾腾的活下去的感觉,石头要穿空需要力量,波涛拍岸也是力量,同样卷起千堆雪也需要力量。这不就是有力量的,昂扬的,奋进的,进取的不甘沉沦的生命的象征吗?这就牵涉到生命的意义了。什么样的人才会去探讨人生的意义?那就是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次,应该怎样活着才能不辜负时光的人。儒家告诉我们:积极进取。道家告诉我们:厚德载物。佛家告诉我们:普度众生。这样的生命才是有光的生命,哪怕有一天你死了,你的灵魂,精神才会不朽。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老子,耶稣他们伟大的原因。
那么,跟这首词啥关系?很简单,苏东坡意识到了生命的有限性。词的开篇就说明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啊,时光永是流逝,哪怕在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总有一天,也会被时间淘尽的。何况是我等凡人。既然都要死,那要怎样活着?就要像赤壁的景那样活,逆流而上,活出生命的力量。才能不辜负此生。东坡没做到吗?做到了,一生为民,三起三落,不改初心。可是,怎样呢?迟暮之年,不是也是空余一身疲惫吗?拼尽全力又怎样?不是照样痛苦吗?无奈吗?可是,那就不做了吗?不做,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人的伟大和崇高不就是和时间抗衡吗?天地人生一逆旅,逆流而上。哪怕一无所有。
那么,到底还是一无所有,怎么办?像屈原一样怀沙自沉?像李白一样消融逃避?像杜甫一样至死担荷?不不不,苏东坡给了我们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活在当下,过好当下。词中如是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既然是人生是虚幻的,那么,还纠缠什么呢?放手吧,江中的月亮多美呀,一起来一杯。这就是豁达吧。我不否定把这首词讲成豁达,反对没有体会痛苦,纠结,就随随便便说豁达。那是说别人,自己不疼不痒。那样,诗歌跟我们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顺便说下:高考的高度:不过是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用了啥手法。从未想过,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对后人起着激励作用的灵魂。远远高于高考才能应付高考吧?
2020年12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