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朋友圈很流行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在我看来,碎片化学习仅仅该是时间利用上的碎片化,而对于学习的内容,永远应该讲究系统化:有整体性的大纲,条理清晰的要点一览;又该有具体的内容,按部就班可操作的步骤。
对很多人而言,初高中学过的教科书,可能就是我们生活里所接触过的最系统化的东西。这话基本没错,学生时代的学习,总是按着年级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依次递进,几乎所有学的内容都会变成之后的基础,而新学的东西,大部分又建立在对之前的课程的理解之上,层层相扣,而平时又有小考大考来不断检验你的学习情况,什么掌握什么没掌握,总是会被试卷一下揭露出来。
离开学校以后,很难再见到这么清晰明朗的系统了。同样再去学习一样东西,就会面临很多很多问题。
首先我要自己去翻阅资料,虽然网络的普及带给我们大量信息,但是究竟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有效的,也要花精力去筛选,排出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
然后是任务难度的评估,一个任务里有哪些难点,哪些需要提前留意准备,哪些地方可能变成坑,这需要我利用经验和资料,先期去做规划,识别和准备。而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我并没有相关经验,对各类问题预估不到位,资料的挑选也功力不足,仅靠自己理解很容易就陷入迷惘之中。
最后,还有怎么反馈自己的学习进度的问题,因为不再有小考大考来反复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到底自己对一个问题理解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并不会有很实时很清晰的反馈。
这可以归纳为一个“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流程。要有效地学习,正是要不断重复这三步,循环往复。
以前我花了很多时间,接触更多新的内容,增加知识面,在“学什么”上一味扩大,而怎么学更有效率,怎么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后面的这两点往往被我忽略,只是沿用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很有感觉了才做一下笔记,兴致来了练习一下。并没有严格系统地操练,时间久了,就发现很多问题自己只是理解了皮毛,却缺少实际处理的能力,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平日里看着知道很多,临阵仍然会犯很多错误。
就拿写作来说,平时自己的阅读量并不小,也会有很多灵感和想法呼地冒出来,对于怎么写也有自己的见解。然而到自己写的时候,怎么构思和排布一篇文章,怎么精雕细琢不断优化,让内容更吸引读者,这些都会变成让我很茫然的问题,经常觉得很难处理。
不断回顾这过程,才发现我面对的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面对的易学难精的问题。如今网络如此发达,信息如此之多,在“学什么”这步上,我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的资料,建立一个粗浅地理解,这时候稍加练习,很容易学会入门了。可是没有规划性地给自己制定目标,不考虑“怎么学”,一味不管不顾地一股蛮劲硬上。又经常畏难,不去检验自己到底学到什么程度。马马虎虎应付下检验自己“学的怎么样”。时间久了,就发现自己的能力增长很慢很盲目,也有了一种把学习拿来自High,脱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痛定思痛,我才意识到,学习就是这么一个三步走的过程,只有在这三步里层层递进,不断循环,才能让自己能力更快地增长。而这其中每一步都有各自的难点,我不能仅仅停留在舒适区,只顾着琢磨各种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定下心来,选一个领域深耕,系统化地思考和学习,这大概是追求让自己变得专业化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