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悲惨世界,悲苦人生——『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只要由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尔别居 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一八六二年出版的糅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长篇恢宏巨作。这部作品雨果酝酿了二十年之久,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酝酿,一八四五年动手,直到一八六二年问世,前后经历三十多年。
这段时期,是法国的多事之秋,期间发生过多次革命,政权也在王权制和共和制之间来回变动,这在书中都有详尽的描绘。而在《悲惨世界》里,作者最想向我们表达的,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言,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
故事当中涉及众多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繁多,几近百人。主要人物群体即是法国社会受苦受难的底层人物,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达到作者的两个意图:讲述故事,抨击社会。书中故事情节的铺陈转合跌宕起伏,精彩绝伦,而整个故事则围绕核心人物让·瓦让而展开。
当我读故事的过程中,总在想,作者的确在向我们叙述震撼人心的让·瓦让的传奇故事,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则远要比这多得多,与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无情评判比起来,让·瓦让的故事自然起到完美的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里,有许多令人感到震撼的地方。我觉得在作者的笔下,个人的,无论是多么不幸的人生,都变得微观起来,倒是宏大的社会环境、背景,整个的社会闹剧被清晰呈现,令我们惊叹之余,随即陷入沉思。
书中几次穿插描述详尽的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如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人民暴动、内战等,还有对修道院、宫廷、教会、监狱、街区以及下水道等社会结构、构造,政治帮派、权力之争、盗窃团伙、流浪儿、苦役犯、盗贼的俚语等社会现象,通通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所有这些展现给我们一个形象的、立体的、庞大的、错综复杂的、令人震惊且唏嘘的悲惨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个人变得那么渺小、卑微,他们是受上帝、命运、社会法律习俗不断捉弄的人,他们的愚昧和贫困似乎与生俱来,便也无从摆脱。于己安于现状,于人袖手旁观。铁石心肠、冷漠无比。
在这个世界里,人民不能自由的呼吸,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难愈的病态。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仅仅针对本就悲苦不堪的民众,让他们在愚昧和不幸中越走越远。
但是,尽管如此,社会中仍然有良善与正义存在。而在如此残酷的现实下,本书仍在艰难地表达着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斗争。当令人窒息的社会现象愈来愈严重,即便是本分迂腐的劳动者也会起来反抗。让·瓦让,便是劳动者当中典型的代表。
社会是大,个人是小。但故事终究得有人的参与方才变得有血有肉,人道主义方才得以有力的传播。下面就让我们稍稍了解一下作者笔下书中人物的悲苦人生。
悲苦人生
一、男人因贫困而沉沦
「苦役犯」——核心人物让·瓦让思想巨变
让·瓦让是个卑微的社会底层的人物,曾是一个诚实的修树工人,没有父母,也没有自己的家,一直帮助贫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因饥饿给孩子们偷了一块面包,这一区区小罪,在当时万恶的社会里却被判处五年苦役。
服役期间,让·瓦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却均未成功,刑期也就戏剧般的由五年逐渐加到十九年。如此,当他终于假释出狱,苦役犯的罪名永远的附着在他的身上。不光是同样做苦工,得到的报酬只能是别人的一半,即便是住旅馆,都没有地方愿意容纳他。
十九年的苦役生活足以令他怀疑一切,他遭受太多的不幸,慢慢地与罪恶为伍,似乎世间对他而言除了罪恶再无其他。以至当他得到主教的接纳,感受到主教的仁慈、博爱,在主教那里分文不用借宿一夜之后,最终恩将仇报盗取了主教的银餐具,主教反而慷慨地对他施以救赎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彷徨。
让·瓦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自此,让·瓦让的性情奇迹般的发生了转变,开启了在和主教相遇前完全不可能的人生。
「盗窃团伙」——从资产者落入下层社会的败类泰纳迪埃
在书中描绘的庞杂混乱的旧社会里,盗窃团伙活动猖獗,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英勇无比,为所欲为,为整个社会的落后、混沌增光添色。
尤其以干尽坏事的败类泰纳迪埃为主,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类恶人的贪婪、凶残的本来面目。这在他们共同商议并付诸于行动的迫害让·瓦让时发挥到极致。
当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可憎可恨,但他们也仅仅是作者向我们呈现社会面貌的角色工具,社会整体的丑恶才能造就出个体的丑恶。故事最后他们全都绳之于法、罪有应得,但他们罪恶的本源仍逃不脱社会的落后、不公以及个人的无能与贫困。
二、女人因饥饿而堕落
「娼妓」——步步沦落为娼的芳蒂娜
芳蒂娜,漂亮、温柔、落落大方,却在曼妙的年纪因交友不慎,未婚先孕,一步踏入泥淖,而那男人在此之前早已离她而去。此后,一步错,步步错。她糊涂地将女儿托付给仅有一面之缘、贪婪卑鄙的泰纳迪埃夫妇后,去做工赚钱以抚养女儿。后来,发生了太多变故,为了支付女儿日益见长的生活费,步步沦落为娼。
最后,芳蒂娜虽被马德兰(也就是改名埋姓的让·瓦让)解救,但终因病重抱着未能见上女儿一面的遗憾悄然死去。
芳蒂娜的一生凄婉、悲凉,可怜又可叹。她生错了时代,传统的大环境同时又使她软弱到没有照顾好自己的最起码的资本和能力。
「窃贼小帮手」——成长在罪恶家庭当中的两姐妹
当泰纳迪埃夫妇仍是个资产者的时候,他们的两个女儿受到百般的溺爱,而当他们的生活日益拮据,一步步落入社会底层,参与偷盗、欺诈时,他们也毫不犹豫、理所应然地将自己的两个女儿拖下水。
于是,两个年纪轻轻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在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变故中逐渐沦为泼妇、小偷、乞丐和妓女的综合体。
她们本应是活泼、善良和勇敢的,社会却没有给她们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她们不仅生错了时代,更生错了家庭。
三、儿童因无知而凋败
「流浪儿」——生活得像小鸟、如麻雀般快活的流浪儿
巴黎社会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身不穿衬衣,脚不套鞋子,头不顶瓦片,犹如天上的苍蝇一无所有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成群结队,流浪于街头,天天过得很快活。
当我读着书中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中的凄楚无以言表。社会的贫困和人们的愚昧,使得那么多孩子无家可归。他们幼小无知,身单体薄,以天为盖地为席,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很可爱,却变成了一个个的小乞丐。
这些小小的乞丐,源自不同的家庭,却有相同的命运,他们都是命运的弃儿。就如同泰纳迪埃的儿子,聪明机灵,明明父母双全,却早早的遭受遗弃。其他无数个和他一样的流浪儿即便不是父母的弃儿,也是社会的弃儿。
把无用的东西给一个人,并取走必需的东西,这就有了流浪儿。
地狱般的苦难,或多或少得到了救赎
书中这些悲苦的人,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作者最终还是让他们或多或少得到了救赎。
芳蒂娜,虽然死在惊恐和苍凉中,但终究在马德兰市长伏在已逝的她的耳边所做出的承诺中,带着美好的希翼,微笑着进入光明的世界。
泰纳迪埃的女儿,幸运地从自己混混噩噩的生活中偶遇爱情,最终在人民起义中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无比幸福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始至终追捕让·瓦让的雅韦尔,当他数次追捕让·瓦让,而每次让·瓦让都有幸化险为夷,最后反而在追捕时得到让·瓦让的解救。当让·瓦让最终乖乖向他束手就擒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对自己从头到尾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正义感感到迷惑,在这里,他的精神世界慢慢坍塌。随着他的投河自尽,他的精神自然也得到了救赎。
最后说说让·瓦让,这个核心人物,他的一生颠簸起伏。虽然在被主教感化之后弃恶从善,但苦役犯的标签自始至终都未能从他的灵魂中除去。雅韦尔锲而不舍的追捕不断地提醒着他过去的身份。他除了行善之外,便是躲避这个身份和雅韦尔的追捕。
当他做了太多太多的善事,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穷苦人,甚至造福一方民众之后,他的苦役犯身份仍然使他得到大众的遗弃。
后来,他从芳蒂娜的女儿珂赛特那里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幸福、满足与快乐。只要拥有珂赛特,他别无所求。自此,他的生活除了行善,便是要和女儿永远在一起。随着雅韦尔的死,他曾经的恶劣身份在这个世上也就无人能晓。但也正因为雅韦尔的死才让他知道,其实,除了雅韦尔之外,还有一个人不曾放过他,这个人便是他自己。
所以,他把一切告诉了珂赛特的丈夫。而之后的故事走向最令人替他感到惋惜与哀叹。好在,他的女儿女婿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愚蠢与过错,虽然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故事结尾,让·瓦让死去了。苦役犯的标签也终于在他离世的那一刻从他心头除去,他的灵魂彻底地得到了救赎。而我虽然十二分的哀叹他的死去,但也不得不接受雨果最终对这个悲苦人儿的命运的安排。
或许,对于珂赛特,自打让·瓦让把她从苦海救出,然后她就沉浸在父亲那片安宁祥和的爱抚中,在这样美好的氛围当中成长起来的小珂赛特,或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安然地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了吧。或许,对于让·瓦让自身而言,更是如此吧。或许,让·瓦让这个人物的角色目的就是拯救世界,从而最终救赎自己,之后,步入天堂便是他最好的归宿,也是他最大的荣耀与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