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提倡轻松育儿,并且深信自己言行一致。公众号上写文章也时常拿自己对孩子的学习放手举例子。
今晚女儿参加班级的线上家访会,十个同学一起跟老师聊聊疫情居家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轮到姑娘时,她说“除了学校的网课和作业,妈妈给我布置了英语作业,每天让我做两页KET、PET的题。”后面还说了体育和阅读计划,跟老师的交流很顺畅。
我却对这句“妈妈给我布置作业”耿耿于怀。会后跟老公吐槽:“姑娘一句话,把我也归进“鸡娃”妈妈行列了!”
事实是我在书柜里看到了这几本书,想到疫情居家学习这几天,学校的计划确实比较宽松,于是跟姑娘提议,如果她愿意,可以每天做一点。姑娘自己欣然同意,不是我强买强卖的。
我于是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还是在姑娘的老师、同学和同学家长面前被她冤枉了,有口莫辩,心里有些愤愤然。
突然觉察,何以涌起这样的情绪?发生了什么,让我对这句话如此介怀?
大抵在我的心里,是不愿承认自己对女儿学习的指手画脚的。我觉得自己是尊重女儿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是带着爱和相信全然放手的。
而这是真的吗?或者说,我以为的和姑娘感受到的,是一致的吗?
从她的表达中,传递出“这是妈妈的主意和愿望”的信号,而不是“妈妈提供了一个建议,我觉得不错而采纳了。”如果没有她今天的发言,我会一直以为是后者。
经此,反观她的学习过程中,我的角色是怎样的?我真的对于她的学习过程和成绩没有预设和期待吗?
如果她不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我是否还会如现在一般淡定,告诉自己和其他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放心、放手呢?
双减政策之前,姑娘也有规律地参加学科类的课外班。她的兴趣很足,上课认真听讲,当堂消化,没有课后作业的压力。
对此我一直说,兴趣班是她自己选的,自己坚持要学的,我还录了视频为证呢!我当初支持她去的原因仅仅是课外班提供了积极包容的课堂环境,帮助她更加开放大胆、不惧犯错。
我甚至和老师打了招呼,明确表态支持女儿选择性地做或不做课后作业。我认为自己只是提供了经济和情感支持,目的也绝不功利,丝毫不带“鸡娃”属性。
但,是谁提议姑娘去试听一下课外班的?是我。
尽管我尊重姑娘的选择,她不选择尝试我也不会强迫她,但,我的内心是期待着她说“yes”的。而每一次她的“自主”选择,是否也是看到了妈妈的期待而顺势而为?甚至勉为其难呢?这其中又会有多少“妈妈让我学”的假设呢?
想到这儿,便释然了。姑娘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我何必不承认呢。我本就是个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更优秀的妈妈啊!我对姑娘的期待不比其他妈妈少半分。
只是因为有个“自鸡”的娃,我的“鸡娃”属性被隐藏掉了。这不,隐藏得还不太成功,早就被姑娘发现了!
所幸的是,我们都能自洽。我用尊重、合作和相信,把自己对她的期待如实传递,她能自然消化妈妈对她的期待,并积极面对,享受其中。
想明白了,心情真舒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