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从小就是处于别人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吸收什么环境,在知识的获取上面我们是有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感觉的。
当我们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走上一条所有人都要走的道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而在这条路上,我们的知识都是来自教材、试卷以及辅导书。
教材是固定的,大家都学同样的内容,我们没有进行选择,至多只有在选理科还是选择文科这件事情上有自己的考量。
甚至于辅导书,很多情况下都没有过多的自我选择,而是看哪一个口碑好、销量高,那么买这些就行,自己在大量的辅导书中进行甄别筛选的成本是很高的。
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我们多了一些课堂之外的知识获取方式,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让我们能够在网上用超低的成本找到自己想要看的内容。
但是在人工智能覆盖的环境下,根据算法所推荐给我们的内容,真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内容吗?
算法能够根据每一个人的独特口味进行精准地推荐,这件事情是很吸引人的,我们打开一个应用就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精准触及自己的愉悦点。
但这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于,长期只看到自己喜欢、希望看到的内容,就慢慢地被困在算法为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
我们还是要维护一个空间,是我们自己挑选的一些内容。
在这个空间里不去追当下的热点事件,也不去看最热销的书,而是带着自己最本真的视角去看,不被别人影响地去评判一本书。
不用担心自己的眼光与别人不一致,因为这就是自己最真实的看法。
当我们看到巨量的观点都是雷同的,应该警惕自己是否过于片面,主动去寻找另外的视角、对立的视角,可能会发现其实站在不同的角度讲的话都并不是最全面的。
有一种工具能够帮我们选择内容,确实让我们省时省力,我们却不应该因此保持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是要自己学会「觅食」而且要「觅好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