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独处时光。目前每天常态跑步时间在40分钟左右,在这40分钟时间里,不听音乐、不听书,只是随着苹果手表偶尔提示的每公里配速、心率值奔跑。
身体在奔跑,脑海在翻腾。每天40分钟的时间里,几乎都处在胡思乱想、冥思苦想、遐思创想中。当面对的人事物境不如意的时候,胡思乱想;当百思不得其解时,冥思苦想;当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时,还会遐思创想。
无论如何思想,总是从已出发,由已推人,由此解读分析人心、人性。这是我多年养成的思维习惯。
前两天在跑步时,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心理阈值。不知道这个词是已有的心理学术语,还是我自己组合出来的,跑步后查百度,原来是已有的。无论有还是没有,暂且不去管它。
之所以想到心理阈值这个概念,是因为我自己跑步时的心理活动。上个月报了大连马拉松赛的7公里欢乐健康跑,纯属参与。尽管如此,值得我认真对待。所以,在心里做了权衡,如何保证自己的体能状态、配速保证在1小时之内跑完这7公里?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
长年以来,我面对为人处事的习惯是,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在感觉到空间尚存的前提下,能够让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保持稳定、平衡的状态。
有一天冒出一个念头:试试跑一下7公里?看看时间来得及,天气凉爽也适宜。跑跑看吧。当有了这个念头后,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7公里,需要在小区里面绕圈跑12圈。于是,数圈时就从12圈开始倒数,12、11、10、9……跑到第八圈时,完成了2公里。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这是今天正式跑步的开始,按照以往的心态跑。
这时候,觉得还剩下8圈,不在话下,心理阈值达到12圈的情况下,8圈没显得那么多。等跑到第5圈,也就是之前3公里时,感觉5圈真是EASY。
第二天,早晨不到五点半就到园里,时间充分。五点四十开跑,感觉体能状态还好,于是想想能否跑一下10公里?于是心理阈值确定为小区内跑16圈,刚好10公里。
在我的跑步历程中,有几个跑圈数是阈值节点:2公里是3圈,3公里是5圈,5公里是7圈,7公里是11圈,10公里是16圈。从心理阈值来看,公里数与跑圈数是对等的,在心理给自己确定几个节点:11圈、7圈、5圈、3圈。当以11圈为目标时,7圈就显得容易些;当以7圈为目标时,5圈也成为小CASE。
就这样,昨天以16圈为阈值目标,数着圈数还剩11圈、7圈、5圈、3圈……等跑最后2圈时,明显感觉小腿滞重,但是这2圈与已经跑完的10圈相比,感觉距离很很短,于是坚持了下来。
难道这仅仅是数字的比较结果使然?NO,我想更多的是当心理阈值增大时,可承受的、可预期的空间加大,致使原来感觉复杂的变简单,原来难的变容易而已。
如果想做突破,从调整心理阈值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