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录1:古诗的诗意改写
不知不觉走进第7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三首古诗简单明了,学生都读过背过,上课的兴趣不是很大。
第二节课,讲完课后,我说这次我们不改编故事了,我们把它们诗话翻译。什么是诗话翻译呢?我来给大家做个例子。
原诗: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如果是现代人写这首诗呢,就不这样写。现代人会这样写:
漆黑的夜,
星月无光。
大雁飞过,
无声无息。
匈奴大败,
趁夜遁逃。
我精选骑兵百人,
追逐匈奴。
只见天上大雪纷纷,
雪花落满了弓刀。
这样改写,都会写吗?
学生摇头说不会。
我说,就是把它翻译过来,但是要让你的语言有一点诗意。月黑我们可以说漆黑的夜,也可以说黑夜无声。试着用自己的话来练习一下吧。尽量让语言优美一点,诗意一点。
学生自由练习。
这个作业我们明天写。
又要小练笔啊,学生开始嗡嗡嗡……
课堂录2:小小辩论赛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师:将军打算追击匈奴的时候,天上却下起了大雪。那我军到底有没有追匈奴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待会儿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班上几个发言活跃分子,竟然当反方,认为作者没有追匈奴。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天上下起了雪,太冷了,就没有追。或者追到半路上,到处都是雪,不好走,就不追了。或者是路上会遇到雪山。所以我军是不会追击匈奴的。
班上大多数同学认为作者会追击匈奴的,但敢于举手发言的人却很少。尹新天说,我认为会追匈奴,因为要追击的是匈奴的首领单于,所以一定会去追击,把他抓住。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下雪天敌人会有脚印,更容易追击。有些反方选手开始倒戈,改为正方和反方辩论。我军怕冷,敌人也会怕冷。敌人逃跑一定没有骑马,而我军是骑马的。我军追击敌人,一定带了干粮。敌人逃跑,没有带干粮。
课堂一时有点喧嚣。
……
我及时打断了他们:“下课同学们还可以接着辩论。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认为我军是一定会追击匈奴的。除了刚才正方的几个理由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诗人既然写了这首诗,一定是打了胜仗。他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扬我军的英勇豪迈气概。如果我军因为怕冷,没有追击敌人的话,他哪还会写这首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