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来不完美,但都渴望成为全知全能的神,所以人类发明创造。
所有的技术和媒介都是人类感知的延伸,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全知全能。
写作这项创造活动也是在造神,我很高兴能够加入到造神运动中来。
2月份,在小主日更微信群和书香澜梦微信群的带动下,我写作32篇,共计6万字,其中长篇文章8篇,私密20篇。
一、文章总结
2月份推文2篇,撰写长篇文章共计8篇,其中两千到三千字4篇,3千到5千字1篇,5千字以上3篇,篇幅最长的是6500字。
重点锻炼了将故事完成的能力,共性问题是观察不够细致,细节描写不到位。
(一)推文2篇
《假日暖洋洋》真温暖和年兽下凡均已写过复盘,不再赘述。
(二)长篇文章8篇
1. 非虚构故事
心有菩提这篇文章停在了玉兰的顿悟时刻,还需要增加她改变后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情节。
这种停顿和不顺在其他几篇(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温柔、母女之间、家和万事兴)也能看到影子。
这些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和新闻中听到的故事,我提前知道了故事大概,就像是提前列了大纲,所以受制于大纲,人物和情节都要往大纲上靠拢,导致中间的一些情感衔接不顺。
现在看来,有原型的非虚构故事更难写,虚构文章不受限制反而更容易写。
2.虚构故事
人狐之恋和生死相依都是凭空虚构的故事,完成后总觉得不顺,所以沉淀几天后,根据网友评论进行了修改,让整个故事读起来更舒服。
非常感谢网友的评论,让我换个角度看待文章,产生了不同思路,进而解决问题。
(1)人狐之恋让读者感觉情节有缺:为何小宝送出蜡烛和祝福后,其他人都开门送蜡烛?
一开始,我认为人类都有从众心理,每个人心底都有怜悯之心,都想给出蜡烛,但是又怕自己做第一人。所以,一旦有人带头,便会从善如流,不需细说。
但是网友评论后,我发现每个人认知不同,如果不点出这点,情节确实不顺。而且,“善有善报”这个理念如涓涓细流,从始至终贯穿整篇文章,需要爆发。
所以在修改时,我增加小宝动员大家的举动来引爆,让所有村民的善念同时爆发,诚心诚意地帮助小文母子,让她们得到了月神赐福。
(2)生死相依这篇完成后,我一直觉得标题不顺,但是改不动。
位本老师的评论:
不知道我有没有猜错,你似乎想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比如九九归一,它涉及到爱情、甚至于家国情怀,但是结果来看不尽如人意,这篇文章里看得出一些局限性,文中有个词“中国”感觉不适合出现,没有其他国家对照,秦川这个人物的刻画亦正亦邪,冠以国名反而容易令其他读者诟病。
他的评论让我真正能跳出作者身份看待这篇文章,其中确实有些家国情怀,但都是为爱情服务,所以理念并不完整。
我想表达的是“生存没有道德”,对立双方如何操作都没有对错,但是唐龙这个天平会导向哪方却非常关键。秦川的话击中了唐龙的要害,结果就注定了。
爱情经不起考验,但是经过了考验的爱情才完美,所以我不觉得结局悲伤,反而觉得她们的爱情像梁祝一样美好。
文章标题原来是《九九归一》,我想要表达相爱的两个人由爱出发,历经生离死别,最终还是会在一起。
但是这个标题、开头与整个故事并不相符,因为他们两个最后不仅在一起,更是升华到爱情中的完美境界-生死相依,所以最后标题改为《生死相依》。
第一段也因此修改地更贴近主题:“爱情中,两个人无论如何相爱,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世界,只有分享彼此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才能打破两界壁垒,让他们真正融为一个世界,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二、学习培训
(一)《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这个月持续学习《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课程。
但是,能看见的、有形的控制力量是很小的,真正决定这个世界运行状态和趋势的关键性力量是看不见的控制。
原研哉的设计理念:“棍子和碗”原研哉画过一个著名的画:两只手合在一起,捧起水。我们两只手合在一起,是为了造就一个空无的东西,这样你就能把水捧起来。
我们做一个碗,做的是碗壁,但是我们使用的是碗的空间。盖房子的时候,我们是在砌墙,但是真正用的是墙与墙中间的空间。
原研哉讲到“碗和棍棒”的目的是为了阐释他的设计哲学。一般的菜鸟或者平庸的设计师,他们只关注“看得见的,有的”东西——我在这个屋子里,要摆什么,要堆什么出来;但真正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是这个屋子里的无,而不是这个屋子里摆的东西。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是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是一个“有为”的行为,要设计出一个什么东西出来,但设计出什么东西、摆出一个什么东西、呈现出一个看得见的东西,都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让这个“无”呈现出来,这才是设计。
无中生有的认知大概就是潜意识,也就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梳理的深层意识,应该也是非经验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应该类似碗和碗里的空,都是有无相生的,意识充分反应了潜意识的样子。
潜意识有方法可以追寻,例如意象流的读写方法和思维导图写作方法。
(二)读写营第二期培训
读写营第二期关于意象流读和写的培训让我大开眼界。
一开始我特别懵,因为原先没有接触过文学理论,一直搞不清楚我们的日常写作和意向流写作到底有什么区别,上完课也没完全搞懂。
昨天,我从余华的杂文集《我只知道人》一书的《语文和文学之间》里边找到了些许答案。
语文和文学之间,简单地说就是经验阅读和非经验阅读之间。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史是经验不断更新的历史,语文史则是经验不断发展的历史。通俗的说法是,文学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之后,语文下山来摘桃子了,所以说,文学前进的时候,语文也在前进,不同的是,一个在前方前进,一个在后方前进。
文学具有先锋性,常常以捣乱的面目出现,当时很容易被认为是传统的敌人,其实它就是传统自己的行为,是传统自我不满是必然出现的革新行为。同样的道理,非经验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非经验的起飞是因为有经验这个跑道。跑道越长,起飞越可靠。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没有读够十年书,听君百席话也没有用。读了十年书就是经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就是非经验的突然闪现。
所以文学史告诉我们,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多年后,一个个被归入传统文学中,有些成为经典,有些进入语文。
意象流写作就是非经验写作,还是需要经验写作的基础,在此之上才能有所闪现。
在写作营结束之后的两周,我在实际写作练习中,感觉到意象流写作能为作品增加层次感和美感,确实能让作品与众不同,散发光彩。
因此,今后要经常采用静坐、沉浸、浮现的方法和思维导图写作法,捕捉自己潜意识的意象,为写作带来灵感。
(三)人工智能
开始学习《人工智能简史》,了解了人工智能父亲们的探索,也明白了专家系统的尝试为什么失败。
因为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无法形容或精确捕捉,那么输入就是不确定的,对于必须依照提前预定规则才能运行的专家系统来说,完全模拟人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三、写作计划
这个月,频繁交流的写作心得和简书朋友们关于写作的文章让我大开眼界、有所触动,也让我产生了将继续写曾经未完成的小说的冲动。
为了写长篇小说,我做了两方面准备:
一是通过写作故事提高写作水平。
2月份最后一周,我写了四篇长篇文章,大约一万余字。我感觉这样的写作频率导致文章没有修改时间,总有别扭之处。针对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减慢速度,可以每周找一天把前一周的文章集中修改两次,沉淀之后,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是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相关教学视频,增强认知,总结一些相关特点、方向及趣味性问题,为小说增加知识性维度。
对于长篇小说,这个月已经写了两章,下个月计划每天写两章,每章两千字左右。
四、写作感悟
经过这段时间的练笔,我发现自己对大纲依赖性不强,更喜欢的写作模式是先有想法,然后让文章情节自由流转,写完文章后根据内容涌现出的主题列大纲。
这种写作方法和卡片笔记写作法类似,没想到写小说也能用到写论文的方法。
因此,我对那些日更几千字的长篇小说作者表示佩服,这得需要多强的整体把握和局部精进能力啊,向你们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