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图老板蔡文胜火了一把。关于传统股权投资和币圈割韭菜哪个更高级,可以说非常真心了:
“说实话,只要是成功投资人,都是有参与成功的IPO,也就是参与割韭菜,因为大部分IPO以后都是再也回不到IPO价格的。股市里面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上市完股东套现走人,能够继续干活给投资人回报的公司真不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股民要买股票?因为有亚马逊的千倍神话,有腾讯的600倍神话,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买到这样股票。”
如今能像蔡老板这样,坦诚自己是在割韭菜的投资人,真的不多了。在去年,米筐写了很多文章,分析新时代已经来临:消费成为拉动GDP主力,服务业将占社会主导,要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但不得不说,无论时代如何变更,由人构成的社会,赚钱逻辑从来没有变过。
就像网上的一个段子,说当下中国最好的生意,概括起来无非就是:
向少年卖娱乐;
向少妇卖仁波切;
向老女人卖青春;
向中年男人卖鄙视;
向老男人卖健康;
向上班族卖焦虑;
向屌丝卖性暗示;
向玩知乎的卖知识;
向看微博的人卖无聊;
向玩游戏的人卖装备;
以及向中产阶级兜售生活方式。
都说商人赚钱是要满足社会供需,研究人的需求。其实,这么说还不够直接,应该翻译一下:卖给客人他没有的,如果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有,就创造概念,让他觉得自己没有。
1、能力打压
有一种说法,叫一个人的财富就是认知变现,但个人觉得,也对也不对,因为从赚取财富角度来讲,还是讲究能力正匹配的,而能力不仅有认知,它包含:认知加执行力。
但认知并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而是在这个混沌无序的世界,看谁对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真相。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按照认知结果和执行力,可以将人分为四类:
A:接近真相且执行力强;
B:接近真相但执行力弱;
C:认知模糊但执行力强;
D:认知模糊且执行力弱;
这就使大家在赚钱时,有了千差万别。
A类就是优秀玩家赢者通吃,但这类人往往不会诉诸真相,因为真相可能极度残忍、逆人性;
B类可能不会太惨也好不到哪去,每天想法不断却不断哀叹;
C类总认为自己认知的是对的,却不知过得好是因为执行力强,却总在认知这一块偶尔跳出来唱反调;
最终,A、B、C都会发现,我们三个之间相互赚钱太难,还是大家一起赚D的钱吧。不管是卖商品还是兜售知识,你看,赚钱的逻辑,终究还是个人综合实力的打压。
2、赚取落差
春节刚过,有朋友在米筐知识星球里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问一下最近从春节旅游来看,比往年都异常火爆,由于人们的收入都比以前多,还是其他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一开始想抖个机灵,说是因为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太难看了,后来还是从多个角度来说:
1、中国人还是有钱;
2、国民消费单一性的可怕共振;
3、景区和游客间极度的供需不平衡;
谁都不能忽视中国有13亿人口。不论网上再怎么吐槽,这亿万人口每人稍微花点钱,就足以迸发出强劲的动能。而国民消费指向并没有呈现多样性,单一导向明显,所以买什么都是一阵风,呼啦啦的,上到买股票买基金,下到买皮草,开个黄焖鸡、炒酸奶,都是如此。
无论微观怎么解释,宏观层面,永远绕不开:赚钱就是赚人们的体验落差。
中国的商业史,就是一部国人体验落差的历史。农村人想要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到城里人体验农村人生活,渗透衣食住行。
最开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穷二白,粗茶淡饭。落差的另一端就是山珍海味,各种商品。于是,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高端商品成为主流,一家美国家庭全景图,就是每个国人的奋斗目标:冰箱、彩电、沙发、汽车……
而到今天,随着城镇化到中后期,越来越多人已经住进城市,落差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城里人又想体验农村人的生活,于是,买农家菜、土特产,回到乡野旅游,住农家乐,开始兴起。
你看那些直播平台,什么挖田鼠,逮野兔,都成了热门,一个个城里孩子在屏幕前敲着“快逮个田鼠,我给你打钱”,这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无法理解的。社会落差在改变。
所以,发展到今天,13亿人口已经不能用单一落差来归类了。因为中国人可能已经分为:
未脱离农业的人口;
半脱离半城市人口;
完全城市化的人口;
所以,他们的体验落差各不相同:
依然期待山珍海味的农业人口,买各种高大上;
偶尔买些高大上,偶尔回归田野的,结果两头都想有,好像两头都没有;
体验乡野生活,看农家杀猪也是个稀罕,学手工织造;
所以你看,建设特色小镇和做消费升级,都是在尽可能扩展落差的两端。越往后,落差的大头也将会在最后一条,因为中国的商业已经触及了人类社会的天花板,向上已经无多大空间。所以很多做工业化商品生意的,生意不如以前了,反而那些田间地头的东西,非常火爆。
一切,都是人口结构主导的落差。时代在变,不管过去还是将来,赚钱的逻辑,从未变过。因为参与商业买卖的,永远是人。
01
我想一些朋友肯定和我一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比如说,小时候爱玩不好好读书,然后中考的时候离录取线就差那么一点点,这时候最好的中学总归有一部分名额是留给“离录取线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学生,哦,或者更精准地说是留给“学生家长”,还有个名称叫做“赞助费”。
但是这些名额并不是所有的“差那么一点”的学生都能够拿到,这需要家长各显神通,谁能找到门路,谁就能拿到名额。
能够打通这层关系拿到名额,或者手头本身就握有几个稀缺名额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就会成为很多家长争相“打点”的一类人。
再比如,高考结束要填写志愿的时候,家长一般求助的渠道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渠道是班主任,家长会觉得班主任有丰富的经验来帮助推荐合适的学校;
第二个渠道是家族中当干部的亲戚,比如某某局长或者某某主任,家长会觉得他们是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可以了解就业的前景;
第三个渠道是家族中在985(次一点就是211)读书的“高材生”,他们会觉得高材生涉猎广,会知道好学校里的教学情况。
今天我不跟大家讨论第一个“比如”的行为是否合理合规,也不讨论第二个“比如”的渠道是否正确有效,我是想提醒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叔叔阿姨”、“班主任”、“家族中当干部的亲戚”和“高材生”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其中一些人会得到不菲的费用。
我再把第一个“比如”中的“拥有额外名额的人”换成“可以帮忙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国企编制职位的人”,这些人会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会得到更不菲的费用。
从获得“挣钱”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人就是迎合了市场(家长)的莫大的需求,掌握了非常稀缺的资源,从而获得了远高于工资的收入(即便不算合法)。
简而言之:
1、他们因为职场上的权力或者经验,拥有了别人拿不到的稀缺资源;
2、他们的资源迎合了广大的市场需求,供不应求就只能竞价销售。
02
我们过去讨论“挣钱”的话题,往往围绕的是“挣钱的N种路径”,然后大家会产生一种错觉——复制了某某的方式就能够挣钱。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别人的成功路径中,往往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偶然际遇有关联,如果简单的复制粘贴,很有可能浪费了时间,又毫无效果。
比如,同样是全职妈妈群体,有些妈妈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孩子够可爱,自己够漂亮,完全可以在网络上依靠分享育儿经验而收获一批粉丝市场,如果挖掘到很好的母婴产品销售渠道,顺理成章可以发展出母婴电商的挣钱路径。
但另一批妈妈如果既没有文笔有和表达能力,又没有还是的产品渠道,她们就算照搬别人方式,也不可能挣到钱。
再换个角度说,如果一些朋友看到身边人依靠母婴电商挣了钱,就认为自己也只能依靠这个方式,那么认知就太狭窄了。
有些全职妈妈之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并且专业上干得还不错,那么她最容易找到的挣钱模式就是提供职场经验上的咨询和服务;
有些全职妈妈之前在教育机构常年,那么她就比身边普通人更容易接触到教育领域的稀缺资源,她的挣钱之道必然也跟她的职场类型相关;
有些全职妈妈有很好的写作编剧能力,那么全职生活就更容易让她去体验生活,写出有趣的文章或者稿件,这就是跟她兴趣爱好相关的挣钱方式。
所以说,看似同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同的职场背景、经验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都决定了他们不会走出相似的挣钱之道。
仔细去观察这些人的挣钱之道,其实是可以总结出要点的:
1、用职场经验去挣钱
2、用稀缺资源去挣钱
3、用兴趣爱好去挣钱
在结合开头我列出来的“稀缺资源”和“市场需求”,就可以对应出:
1、找到职场经验所对应的市场需求,你提供服务,别人买单。
2、找到稀缺资源所对应的市场需求,你提供服务,别人买单。
3、找到兴趣爱好所对应的市场需求,你提供服务,别人买单。
挣钱这事情,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供需关系”,再简单说就是“交换”。只要市场上有某种需求,而你恰恰可以提供针对这种需求的服务,一交换,就有盈利的空间。然后服务的质量和持久性才决定挣的是短期的钱,还是长期的钱。
所以想挣钱,需要做两个维度的思考:
第一的维度是找“借鉴”:看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仔细观察“挣钱”的朋友“成功”靠的是什么优势,尽可能多地列出来;再看看身边“挣钱失败”的朋友,了解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都犯了那些错误,也尽可能多地列出来。
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去亲历,别人的这些经验也同样有效,能够在开始前把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扼杀在摇篮里,本身就是提高成功率的好方式。
第二个维度是找“差距”:问问自己“有什么”和“会什么”。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从外围帮我们少走一点弯路,但挣钱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我们自己的“有什么”和“会什么”。
如果自己没有人脉和资源,那么从现在开始去有意识地培养人脉和资源;如果自己没有过硬的技术或者经验,那么从现在开始尽最大限度去培养技术和积累经验。
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需要花时间培养出来,拿别人的现成的东西过来改造,只要稍微遇到点高手就会被戳穿,稍微遇到点棘手的问题,能力就够不上。
“伪装出来的牛逼”永远不是“真正的牛逼”,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就会现出原形。
04
挣钱的本质搞清楚之后,就是挣钱多寡的问题。
其实挣钱多寡在我看来,也要跟挣钱长久结合起来。有些人短期挣钱快且多,但透支了品牌的信任度,很可能在后期一蹶不振,如果早期盈利的时候又不注重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很可能会陷入到“无法东山再起”的结局。
挣钱长久靠的是好品牌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好产品的制造升级和创新。
挣钱多寡就看这个产品的制作成本是否够低,满足的群众市场是否够广,流通的速度是否够快,以及是否可以不断地复制销售。
没事就观察下市场上那些挣钱都挣疯了的公司,它们的王牌产品到底具有哪些优点和特性。虽然从我们的角度看,个人难以企及这些公司,但观察伟大公司的伟大之处,让我们汲取营养来培养一个有前途的个人未来,这应该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好,以上就是我对于“挣钱的逻辑”的近期思考,虽然挣钱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算容易,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走上了正确的轨迹,“不容易的事”至少会变成“不容易但充满干劲”的事,一旦盈利效果明显,就会演变成“不容易但充满快乐”的事情。
与各位共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