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半数中小学生父母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
2018-10-30 06:02:31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举报0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研究机构,开展了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10月27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苏州)上,课题组正式发布了《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是报告的部分内容。
亲子关系对于中小学生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亲子关系的质量有赖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以及相互认同。《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和父母交流频率最低,交流首要话题是学习。听孩子倾述烦恼的中国父母最少。近半数中国中小学生父母有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的情形。57.5%中国中小学生曾在上网查资料时被父母误解为玩游戏。
这项研究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美国BuzzHunter公司、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和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等四个国家的多个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个国家用同样的问卷同步实施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年级阶段在校学生,分别有4170名中国中小学生、2017名美国中小学生、2272名日本中小学生和1936名韩国中小学生完成了调查问卷。其中,中国在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辽宁省辽阳市、陕西省宝鸡市等6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
中国中小学生和父母交流频率最低,首要话题是学习
亲子交流具有日常性,交流频率对亲子关系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地以言语交流的方式与父母互动。本次调查发现,92.2%的中国中小学生平时经常或有时和父母聊天,在四个国家中比例最低,其他三国分别比中国高4-6个百分点。具体来说,平时经常和父母聊天的中国学生只有57.7%,不到六成,其他三国分别比中国高21-24个百分点。7.8%的中国中小学生平时和父母不太聊天或不聊天,比其他三国高3-6个百分点。
交流内容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与父母平时主要交流的话题排前五位的是学习方面的(71.8%)、学校的事(69.6%)、自己的兴趣爱好(35.4%)、朋友的事(31.7%)和自己的将来(31.6%),美国中小学生依次是学校的事(58.4%)、自己的兴趣爱好(42.5%)、朋友的事(40.1%)、学习方面的(38.1%)和自己的将来(27.7%),日本中小学生依次是学校的事(76.7%)、朋友的事(52.3%)、学习方面的(42.3%)、自己的兴趣爱好(34.7%)和社会上的事(27.1%),韩国中小学生依次是学校的事(83.6%)、学习方面的(53.4%)、朋友的事(48.1%)、自己的兴趣爱好(44.0%)和社会上的事(26.4%)。 唯有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而其他三个国家都是学校的事。相比中国和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父母更多地与子女交流社会上的事。
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平时主要交流的话题排第六位到第九位的是社会上的事(14.9%)、花钱方面的(7.4%)、其他(3.6%)和自己的容貌打扮(2.8%),相比之下,中国父母更关注孩子的花销,最不关注孩子的容貌打扮。
是否喜欢与父母交流从一个侧面反映亲子的心理亲密度。调查显示,82.7%的中国中小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与父母聊天,其中41.1%很喜欢,41.6%比较喜欢。仅比韩国(82.1%)高0.6个百分点,低于日本(88.4%)和美国(87.3%)。
关于不喜欢与父母交流的原因,四国中小学生排在首位的各不相同,中国是父母不理解我(43.5%),美国是父母不让我提出不同意见(41.5%),日本是没想说的(33.2%),韩国是父母老说学习的事(37.4%)。被四个国家中小学生共同排进前五位的理由有两个:父母总说自己是对的和父母老批评我。还有超过两成中国中小学生不喜欢与父母聊天的原因是父母不相信我,选择率为22.9%,在四国中最高。
在中国,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明显改善,意识到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竞争等因素影响,还是有一部分家长习惯以批评否定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调查显示,84.8%的中国中小学生表示“父母有时表扬我”,与日本(85.0%)和韩国(84.5%)相差不多,比美国(79.0%)高5.8个百分点;88.1%的中国中小学生表示“父母有时批评我”,仅比日本(90.1%)低2.0个百分点,比韩国(77.7%)和美国(66.1%)分别高10.4和22.0个百分点。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80后”适值青春期,如今,他们成长为放不下手机的一代年轻父母,往往忽视了手机使用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57.8%的中国中小学生表示在亲子交流时,父母经常很专注地听,在四国中比例最低,比其他三国低0.5-24个百分点。8%的中国父母经常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40.4%的中国父母有时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合计有近半数中国中小学生父母有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的情形。
学习是中国家庭亲子冲突,最为集中的方面
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开始争取个人问题的管理权力,学习、生活等日常事务成为亲子矛盾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92.9%的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在一起感到很快乐或比较快乐,比美国低1.9个百分点,比日本和韩国分别高1.6和3.6个百分点。不过,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发生过冲突的最多(82.1%),冲突主要发生在学习(55.8%)、生活习惯(43.8%)、家务事(25.6)、上网(25.2%)和对事物的想法或看法(21.1%)等方面。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发生冲突的中国学生比其他三国多11—20个百分点。此外,观点分歧也是中国家庭亲子冲突较多的方面,穿着打扮、交友、隐私方面则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家庭亲子冲突较多的方面。
在我国,上网日益成为引发亲子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父母不能客观看待网络,潜意识里认为只要孩子上网就是在玩游戏。调查显示,57.5%的中国中小学生曾在上网查资料时被父母误解为玩游戏,比其他三国高8-23个百分点。这说明父母对网络存在思维定势,认为网络就是玩具不是工具,也表现一些父母对孩子缺乏足够的信任,因而引发矛盾冲突。
其实,上网也可以成为促进亲子关系的互动方式。不过,调查发现,中国仅一成(10.5%)中小学生经常和父母一起上网查资料、玩游戏、看视频等,比其他三国低0.2-11个百分点。
改善亲子沟通状况, 父母要做出更多努力
调查还发现,71.5%的中国中小学生表示“父母听我诉说烦恼”,比其他三国低15-19个百分点。80.6%的中国中小学生认为“父母理解我”,比其他三国低6-12个百分点。经常和父母一起做家务、一起运动和一起读书的中国中小学生最多,经常和父母一起出去买东西、游玩、看电视和一起上网(查资料、玩游戏、看视频等)的中国中小学生最少。72.1%的中国中小学生经常与父母一起过生日,在四国中比例最低。91.3%的中国中小学生希望一家人尽可能一起吃饭、聊天、外出。
中小学生期待什么样的亲子关系?调查显示,83.8%的中国孩子希望和父母的关系像朋友一样。但与此同时,仅40.4%的中国中小学生希望子女和父母各自可以做喜欢的事,互不干涉,比其他三国低21-32个百分点。中国中小学生既希望与父母关系平等但又不希望彼此独立,反映了中国孩子较强的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中小学生家庭的亲子交流状况不太理想。日常生活中出现亲子沟通不畅,主要原因还在于父母忽略或敷衍孩子、把批评指责视为交流、不了解孩子的需求等。因此,改善亲子沟通状况, 父母要做出更多努力。首先,父母要有平等真诚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父母要提高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学会倾听,孩子有烦闷等情绪时,先抚慰孩子的情绪再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避免一开口就说教或指责。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自主权的要求增大,父母们面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要主动进行调整,给予更多情绪上的认同、精神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引导,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建立亲密亲子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父母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监督但不要直接管束,把犯错误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为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新闻网址链接:
http://edu.163.com/18/1030/06/DVBHVFS300297VGM.html
以上是新闻的部分内容,很多新闻也有过类似的报道。一些孩子,因为玩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迷恋游戏,沉醉于虚幻世界中无法自拔。按理讲,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打电话、微博、学习,就连平日上街买菜的大妈也会用手机扫码交费。这么简单的日用品为什么会成为亲子间的障碍呢?是父母不会引导,还是孩子的问题?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入手,一起来回顾一下新闻要点:
1、 当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心态。新闻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国,上网日益成为引发亲子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父母不能客观看待网络,潜意识里认为只要孩子上网就是在玩游戏。”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过。家长视手机为“洪水猛兽”,不允许孩子接触手机,对孩子用手机非常抵触,就连学校发的网络作业也颇有微词。孩子哪里做的不好,会主观认为是手机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滑、视力下降、误入歧途。孩子为什么喜欢手机,对手机的依恋从何而来?追根溯源,家庭画面是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或者稍大些,接近四五岁,每当哇哇大哭或调皮时,爸爸妈妈或长辈赶紧拿出手机,找到动画片或游戏,给到孩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她)安静下来,然后大人乐得轻松了。手机是哄孩子最有力的武器。学龄期,爸爸妈妈自认为上班很辛苦,回到家里,吃完饭,要么躺在床上,要么斜卧在沙发上,拿着手机看小说,刷朋友圈,玩游戏,与朋友神聊。孩子走过来时,立马严肃起来:做作业去!一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架势。想想看,这种遮遮掩掩的表现,能不引起孩子对手机的好奇吗?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能静心学习吗?另外,有些父母,利用孩子想玩手机的心理,对孩子承诺:你考多少分,给你玩多长时间手机?或者高兴时给孩子玩,不高兴时又不允许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玩手机是不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
新闻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80后”适值青春期,如今,他们成长为放不下手机的一代年轻父母,往往忽视了手机使用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父母控制孩子玩手机;一方面自己却放不下。这才是问题的根源。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亲放下手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好的去引导、陪伴孩子。
二、格物知致,明物理,尽物性。新闻告诉我们:“调查显示,57.5%的中国中小学生曾在上网查资料时被父母误解为玩游戏,这说明父母对网络存在思维定势,认为网络就是玩具不是工具,也表现一些父母对孩子缺乏足够的信任,因而引发矛盾冲突。”手机难道真的如此可怕,让父母如此不放心吗?现在的手机已经成为家用必需品,学校老师布置作业也要用到手机。家长和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大学》告诉我们,要懂得格物知致,也就是客观的看待一件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并善加利用。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给到我们一种思维-阴阳思维,引导人们用阴阳思维去看待万事万物,没有好坏,只有阴阳。非黑即白的理论是西方二极管原理,也是一种“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孩子的学习习惯、成绩,都与手机没有直接关系。手机只是一款方便人们沟通、交流和联系的工具而已,它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就好比金钱,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利他利民;用不好,使人腐败堕落。关键不是钱多少,也不是钱在谁的手里,而是要看这个人怎么用钱。所以孔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也如大禹治水,是疏不是堵。同样,我们不是不用手机,而是要做事,做有益于孩子、家庭的事,客观讲,手机不过是媒介而已。
当我们明了这些道理之后,把正思维正理念传递给孩子们,让他对手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手机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好助手。在育心,就有这样的一群爸爸妈妈和孩子,每天都会定时用电脑手机,但他们用电脑手机来学习经典,查阅资料,交流心得体会,充分发挥着电子产品的价值。为了规避电子产品对眼睛的伤害,他们会拿出一定的时间锻炼身体,劳逸结合,让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
所以,要想保持与孩子同频,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走在孩子的前面。思维中,尽量是正能量的言语和行为。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欢喜,有的人忧愁,我们要选择充满希望的前者,而不是整天生活在担忧之中。
2、 经典同行,给到孩子最有效的陪伴。新闻最后对我们的父母提出建议和希望:“改善亲子沟通状况, 父母要做出更多努力”“此外,父母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监督但不要直接管束,把犯错误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为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怎么去努力、鼓励孩子,这里没有给到我们具体的措施和方向。确定自己的正确方向,不断努力,说到底,教育不过是用心而已。群经之首《易经》早已给到我们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童蒙养正,君子以经纶。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经典回归。作为父母,不要追求眼前的短期回报,为孩子长远去考虑,为他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我们只需要回到源头,找到活水,来滋养自己的孩子。从小让孩子学习最高能量、最智慧的经典,用于实践,用经典思维来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对待事物的态度,相信孩子在面对一些诱惑时,慢慢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而我们的父母们也会在孩子成长路上跌倒、出错误时,更加的从容淡定。
经典是用来指导生活的。在育心经典里,已经有无数的孩子在每天的经典诵读中与圣贤对话,接受教诲。我们的家长也与孩子一起早起学习,并与他人分享自己学习经典的心得。平日,孩子的事情自己去做,给到锻炼、犯错的机会;假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游学活动,让天南海北的小朋友从网络走向地面,接触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有方法、有方向的日复一日的累积学习,让家长们收获了孩子的优秀、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同时也体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如果您还在为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教育发愁,请尽快加入育心大家庭,一起学习。让经典与你我同行,给到孩子最有效的陪伴,加以时日,必会有所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