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陵下沿木栈拾级而上,一路上深林苍翠,蝉鸣幽幽。在这样一个晴朗夏天的早上,树叶、嫩枝仿佛刚刚在水里浸过一样,绿的特别赏心悦目;灰褐斑驳的树皮,被山里的雾气打湿,附着着新鲜的青苔,平添了一份空谷的幽谧氛围。
山道的两旁,在马路和木栈之间,一株株梧桐树矗立着,与大多数城市的梧桐树不同的是,这里的梧桐别有风格,从根部到分叉,仅约三米高,然后便分成了同样挺拔向上的三个分枝,据说这是特意修剪过的,在树还未成年,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这样,它一长到腰部,树枝分杈就会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
上山途中,就是看着这样一株株梧桐树从迎面走来,又绕到身后,整整齐齐,连底部涂抹的白石灰都显得素净,就像是把持着三叉戟守卫着中山陵的英勇卫士。但这些战士也带有强烈的三民主义色彩,三叉的分枝,不正是民权、民族、民生吗?山有木兮木有枝,高冈梧桐,凤鸣朝阳。
每一座城市都要有历史,每一座城市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如果说断壁残垣、古城围墙反映的是较为久远的千年过去,那么行道树则反映的是近处的百年往事。十年树木,百年树城,没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一座城市总会缺少难以言明的厚重感。对于南京城这样的既经历过太平盛世、也经历过战火连天的六朝古都,也许区区百年只是弹指一挥。然而,对于现代的南京城,就是这一百年的历史,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最能反映当下的,恰恰是最近的一百年。孙文先生,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虽未能长,然仍居功至伟。民主共和自此深入人心,封建帝制也再无可能。
白云苍狗,时光流转,一百多年过去了,回首百年前的往事,难免会有一些生疏模糊,但历史不只是记在纸上的,看看这些梧桐树吧,斑驳的树皮上都写满了沧桑。轻轻抚摸着坚硬而又带着生涩的树皮,那一条条横竖杂乱的刻痕,已经承载了太多。
梧桐树,就是那个见证者。从当初的小树苗,到如今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呼吸着硝烟、辉映着华灯、经历着风雨,不仅是中山陵的卫士,也成了南京的守城卫士。2011年,梧桐树事件,究竟是树为地铁让路,还是地铁为树让路,成为了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段山梁。山的那边,是历史、是文明、是记忆,山的这边,是现代、是世俗、是未来。南京可以没有地铁,但不能没有梧桐,人移则活、树移则死,地铁可以改线,树却不能移栽。没有了梧桐树,缺少的不仅仅是行道树的景观,更缺失了记忆和历史的承载体。当三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当初南京的选择,不由觉得庆幸,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过去只有一个。的确,树砍了,还可以再栽上,但记忆和灵魂已无处可寻。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唯有活着的树才能更加长久的经历现在、过去和未来。梧桐树岁岁枯荣,梧桐子年年沉落,梧桐年轮载载增加。然而,当初在树下摇着蒲扇讲故事的人已渐渐远去,听故事的人也渐渐要成为讲故事的人。但这些梧桐树,却始终挺拔在山道之上,俯瞰整个南京,俯听所有的故事,见证这座历史名城的发展,见证这里所有人的成长。
中山陵的梧桐,愿你繁盛胜往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