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年中生机盎然、百花争荣的季节,如将其比作人生,就恰如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所以,自古春天归去时,诗人们总会有不尽的哀伤,像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一例。当诗人自己也处在逆境,比如贬谪之时,就更易自伤自怜。比如下面这首:
01
《送春》 (宋)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
欲将诗句绊馀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
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
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
一洗人间万事非。
苏轼与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兄弟俩手足情深,才华横溢,1057年,轼二十一岁,辙十九岁,兄弟俩同榜中进士,少年天才,春风得意,一时风头无双。苏轼自比兄弟俩似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以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是,仅有才华是不够的,有太多因素为制约才华的发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兄弟二人都只能在地方上任官,而且一贬多年,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充分施展,苏轼的内心是苦闷的。
此首诗写于1075年密州任上,是和苏辙的诗。诗中说:梦中的青春能否追回,不得而知,但是我要用诗句来打发今后的岁月。酒后的我慵懒得如同黄蜂,只想昏昏欲睡。芍药、樱桃花都落在地上,我忘记老病和机心,看透人生。打算向你借来《法界观》,读读佛经,好忘却人间这些是是非非。借“送春”之名,抒内心积郁,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
02
题鹤林寺壁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李涉颇有才名,但是仕途不顺。唐宪宗(在位时间:805--820)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在位时间:826---840)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这样的流放时间里,诗人怀着苦闷的心情日日醉酒,在一个暮春时节,强打精神要去爬山,途经镇江名刹鹤林寺,与一个僧人聊了半日,心情豁然开朗,心中长久以来的苦闷全然忘却,感叹自己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可见,一个人想不开的时候,是要出去走走的,与人聊天不仅可以排忧,也可以在与他人生命的比较中,照见真实的自己。
03
同样是春尽,诗人司空图却用另一种笔致写出了自己的态度:
退居漫题 (唐)司空图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著名的诗论家,《二十四诗品》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司空图于869年中进士第,忠于唐王朝,908年,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被杀,司空图也绝食而死。
这首诗写于诗人退隐后。唐朝末年,经过黄巢起义以后,时局动荡,风雨飘摇,诗人退出官场,因到老家,日与高僧、名士唱酬,宛然闲云野鹤。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对于季节的变换,内心是平静的:花落了,再伤心也不能连缀起来,黄鹂的叫声值得好好去听。即使不舍,春天也行将离去,还是珍惜眼前的青草吧!
也许,这才是对待生活的最好的态度吧!
读惯了那些感伤的宋词,看惯了文人们的“日日花前常病酒”的醉态,今天这几首诗虽然也有淡淡的遗憾,但是,更多的是奋起的精神和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无论是对待逝去的时光,还是不可追回的盛景,都无疑是值得效法的态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