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
生命在宁静中升华

生命在宁静中升华

作者: 寂光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8:15 被阅读0次

    孔子:“予欲无言。”

    子贡:“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题记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简化生活

            拥有的东西太多,追求的东西太多,并不是好事。因为自己也被这些东西占据、消耗。事实上,时间、精力才是最宝贵的。把时间、精力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才是要紧的。每天都要有详细的计划,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安排好优先级别,然后按计划干活。管理自己是很难得事情,没有计划就会漫无目的。

    娱乐而死

            生活富足了,人们就会迷于享受,忘记了苦难离自己并不遥远。互联网技术在进步,人们有了更大的放纵空间。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复杂、繁琐,人们再也难以回到简单的生活。选择简单的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气,一杯茶、一本书度过一个晚上,本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但是这样心里却发慌,总觉得很多事情都没做。

            见过晴天,便不再害怕乌云闪电,因为知道乌云终将散去。不被错觉捆绑,行走现象界,滋味不同。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现身人间,百年一瞬,应用心不散,勿忘使命。行合正道,心合真常。阳炎浪花,美丽短促。被情欲笼罩的心灵,忘了万里无云的原貌。行走在世间,看似大家相聚相伴,实则最深的那层使命与觉悟却是孤独的,无人可以替代与陪伴。

            觉悟,唯有靠自己,达者同游,见证万物相融,实相无相。

    有智慧地努力

            天道酬勤,前提是有智慧的勤劳。如果你的思想、方向是错的,那么你越努力,越偏离目标。常见人们固执于自己错误的见解行为,最后结果不如意,于是怨天尤人。如果你的思想、方向是错误的,哪怕只是偏差一个小小的角度,那么你越努力,将会越偏离目标。

    凡心断尽

            坐断千差路,凝神绝虑归故乡,离言离相,心无路可走,安住本处。知常曰明。

    教育的问题

            教育里面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技能与知识的教育,而是心性修养的培养。一味地培养技能和知识,考核的标准也是知识和技能,就好像把人当做机器来看待;而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大部分只是为了将来可以找一个可以谋生的工作。这样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巧妙的回避了自己心性的问题。于是很多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不会讲话,不会交流,不会思考,偏激的语言,失控的情绪,混乱的思想,一有事情就埋怨与责怪他人,做事粗糙随意虎头蛇尾,一有时间就忙于娱乐。我想这些问题不是只教技法与知识可以解决的。我发现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上课非常专心,甚至认真做笔记,做作业也会严格按照要求来做,虽然他们平时学的大部分都是人文课程,完全没有摄影基础,但是一个学期摄影课下来,他们拍照并不比新闻学生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值得思考。

    静下来

            每天要让自己浮躁身心安静下来,古人讲心斋、坐忘,慢慢沉淀,宁静以致远。就像水停止晃动,泥沙就沉淀,再把泥沙清理干净,水就清澈透亮。心灵亦复如是。折腾久了就混浊,静下来好好反省自己,慢慢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让心平凡简单。

    真人

            把世间一切都放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回归真实,才叫真人,才能说出几句真话。不在真实中,说的都是假话。假人说的都是假话,站在虚设的立场说有目的的话。这年头,很难再听到一句真话。

    打坐

            忙碌了一天,差点不认识自己是谁。晚上回家打坐,让自己静下来。十年了,只有打坐的习惯每天坚持着。每天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独处,进入绝对的孤独。达摩祖师说:“外离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自己在一起,体会真正的自己。体会自己的心灵,凝神守一,世间万有消融不见,如梦醒,遗世独立。对外物的留恋,想要这样想要那样,就是心病。如是才能行于世间不沾染。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好好修行明了人生。

    体验世间任何事情,都不如体验自己的无相

            听声音时,反过来体会“能听”的那个“闻性”,放下对声音的攀援、关注,安住于“闻性”,渐渐躁动熄灭,放下对一切假相的关注,一切妄想有为法渐渐远离熄灭,而能知能觉之性,一直清楚明白而且真实地存在着。真实、踏实、明白、快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就是世间最大的奇迹。

    让心灵回归无为

            无为,是心灵的本位,是坐标轴的原点,物质的现象、心理的活动,都是变化的,如闪电一般,我们无法在其中安住。打坐入定的过程,就是放下有为,契入无为的过程。越来越放松、安心、舒服、清醒。

            各种形象,都是自己内心变成的,从虚无的本位,变成有形有相,就有生灭,若在其中寻求安住,就会有苦、乐,所以不好。

            无形无相,没有生灭的过程,不会有苦乐的幻觉。

    莫在盲动中讨生活

            起心动念,都要消耗人的精神与身体,辛苦的要命,按照方东美先生的说法就是“精神的包袱”,应该扔掉。我想,法身指的就是我们的心灵,或者说精神世界,一切的思想意识,都是心灵的产物、作用,而不是心灵本身,但又不离心灵,这些还是废话,自己不打妄想,懒得动念,也没这些问题。

            方东美先生的书里讲到:但丁,带了爱的理想、光明进入了地狱,他不会陷入罪恶、痛苦,他很容易可以回到天堂。真正内心深处渴望真理的人,即使不慎堕落了,暂时的迷失了,但很快就会觉悟过来,发现迷失在现象界里是危险的,反而更加发奋地改进自己,这是深心的驱动力。

            方东美先生还说,佛家与儒家,对生命、人生的态度有两个方向:向上,回向精神的光明与价值;向下,要拯救黑暗的世界,要拯救沉溺的众生。

          方东美: “假使我们是具有理性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上面各种冲劲有时候是盲动的,怎么叫做盲动的呢?就是违背理性的指导,然后思想是一个昏念,生命的活动姿态是一个往东,所谓昏念妄动支配着我们的生命,这个生命一点一点把我们牵引到黑暗的地方去。”

    明明白白

            守一存真。通过参禅、坐忘、心斋等方法,进入万境消融、无形寂寥、明明白白的境界。一切苦恼、焦虑、恐惧都消融于此,一切妙悟、灵感都从此迸发。若有这种修养,才能时刻伴随自己,而且与日俱增,不管在任何领域都能发挥作用。即使过的贫穷下贱,也不至于终日戚然;即使富贵,也不至于骄慢。

    圆心

            先确定圆心再画圈圈,画的就是同心圆;圆心定不下来,画的就是乱圈。四大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能长存?因为中国文化很早就确定了圆心。这个圆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形而上。即一切对立的现象,消融于更高维度的无形本体中。

    莫培养奴性

            柏拉图虽然谈心灵远离感官境界,进入永恒不变的真实境界,但他最后却导向了宗教,认为死后灵魂要与神在一起。这其实就是受印度婆罗门奥义书的影响,认为一切源于梵,而大梵最后又被描述为创造万物的神。这种狭隘的宗教对人的自主性是不尊重的,因为人只是神的产品。而佛家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觉性,并不是被谁创造出来的,一切众生最终都会成佛,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自己觉性里面的幻影,这才是尊重每个生命的自主性。但在宗教里从来没听说过人可以成为造物主。可见佛家并不是宗教,它谈的是解放、自主、独立,而宗教却会造成奴性。

    技术是次要的

            达芬奇:“首先,学习科学。判断力落后于技艺的人是无能的,判断力超越手艺的人,才走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没有理论支持的行动,就像没有指南针和船舵的水手。”

    躁动

            小孩子总要不停的抓各种东西玩,才能安分一些。“躁动”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到大都没有停止过,除非有意识地去纠正自己。人们在各种昏念的支配下讨生活,做许多凭感觉、只顾眼前的事情。水面只有凝止的时候,月亮的倒影才会清晰显现。心如止水的时候,看世界才没有主观造作。何等事物方可长久,而不是反复折腾?欣赏那些自古长久之物,便可得知。

    什么是快乐?

            有人喝水觉得甜,有人山吃大餐觉得无味。状态不一样,感受快乐的能力不一样。保持清澈的状态,就容易感受到快乐。关闭感官视听的门,才能澄静清亮。所谓七窍开而浑沌死。

            真里无一物,真里没有人,真里,没自己;

            真里,没有他,真里,没有论是、论非。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认识自己

            栖心宴坐一杯茶,风月虫鸣自闲闲。折腾久了都快忘了自己是谁,身心静下来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这样的。宁静下来,就感到天下本无事。

    精神污染

            人的精神很容易被污染,只要向外执着、取舍,就被污染。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说在污浊的环境里成长,但是不受污染,一直都保持初心,初心就是如同宁静而清澈透亮的水,没有执着躁动。能保持初心,就能静下心来,做该做的事情。当然很难啦,少玩手机先。

    自控力、专注力

            优秀的学生,自控能力很强,也很努力。定力,专注力,是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一大原因。懒散、效率低、无目标、无主见、无动力、自我感觉良好。是我接触的许多大学生的特点。正确的方向、方法、思维,应该摆在努力之前。

            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是很难的事情。禅宗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把注意力完全收回来。这样才能长养精气神,不然衰老得很快。从道家的角度来讲,精气神是最宝贵的。做事情要起心动念、消耗精神,因此做事要注重有效性、效率,也就是“精准”,这是定力的一种体现,以最少的精气神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费在没有用的地方。智者当如是,莫随意挥霍自己的精力。

          心灵迷失于感官世界,就找不到自我,精神消耗,感到痛苦,黯淡无光;心灵离了感官的影像,处于安定不变的境界,就找到了自我,精气神充满,感到光明快乐。所以网络、电子设备越发达,人也许越容易陷入痛苦,因为迷失在其中。

    我,我的

            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情绪、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闻到的、我触摸到的、我想到的、我的财富、我的亲人……

            这些都是我的对象,

            那什么是“我”?

    美是生命的体验

            《老子》:“至虚极,守静笃”,

            体验虚静之美,收摄感官,回溯生命深处,体验那整体的“一”,庄子谓:“廖天一”,“一”便是“一切”。体会那剥离了一切观念的纯粹,没有我、我所对立的绝对,不需要条件的先天存在,远离了虚幻变化的真实恒常,没有来去的永恒当下,没有空间边界的无限,远离了昏昧的明了昭然。

            大美无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在宁静中升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g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