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是金融、汽车、可口可乐等公司,而十年前是银行、金融、微软、花旗、能源等公司,大家可以猜一下,去年全世界市值前10的公司是哪些?
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k、阿里、百胜等互联网企业占了七个,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非常大。互联网,充满着整个世界,我们不能回头,只能拥抱和接受。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组织能力
比如苹果,它的组织能力是创新、品质以及用户粘性,用苹果产品要在IOS做小程序,符合他们的要求才可以加入。
再比如迪士尼,它的组织能力是FUN,以客户导向,创新,尊重小朋友的体验,曾和迪士尼的高管聊天,得知他们会从侧面看眼角纹,是不是开心,是不是爱笑。
再来看看本土企业华为,它的组织能力是一个字,干,艰苦奋斗,客户导向,敏捷变革。
1.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模型是什么
企业成功 = 战略 X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不管是10 人、100 人或者100 万人)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竞争力的DNA,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一个组织的成功,光有好的战略或方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来支撑。
组织能力是属于整个公司战略层面的事,跟业务战略同等重要。制定业务战略的时候,一定要同时考虑组织能力能否支撑其实现,才会成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 怎样建立组织能力?
很多高管会说,一个八万月薪的程序员顶过十个三万月薪的程序员,现在的工作,更偏向创造性及个体崛起。
以往的人海战术转为而今的精兵强降,以往关注外在驱动转为自我驱动,以往重视标准规范而今是敏捷公开透明。
关于组织能力,我们每年都会有专业的调研,像体检一样,免费诊断出一些问题。比如Keep,它的跑步机,几天时间卖出了十万台,变现能力很强,组织能力提升很快。比如战略接受度很高,很多员工都认为公司在比较好的赛道,老板的战略方向非常正确。比如战略合适度较低,很多公司表示和竞争对手的壁垒不太强,容易被超越被替代。比如组织的保留度较低,多数公司表示很难容忍绩效差的员工。
从杨三角模型,我们更推荐两种组织。
第一种是特种兵组织,即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能力,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授权。表面上看起来是五个人在配合作战,实际上后面跟着航空母舰等大型平台给与有力的支撑,团队相互信任,携手并进。
第二种是球队文化组织。球队文化是只对结果负责的文化,既以能力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来定薪,允许薪酬差异化,倡导以外部驱动为主,非内部平衡的价值复兴。
3. 干货案例:01每日优鲜
是家做水果生鲜的公司,腾讯投资,每年以5倍的速度增长,最近三年,产能增长2.5倍。
这里我们聊聊它的组织能力,当时我们拟定的是用户导向和速度,我们在员工能力、员工治理、员工思维上做了一些什么优化。
在高速发展中,倡导全员招聘并且跟绩效挂钩,且面试者与推荐者不能同属一个部门,避免近亲繁殖,加强各部门沟通。
高管招聘的难度更大,不仅周期长且人选少,我们和猎头沟通,缩短招聘流程增加候选人,并激励猎头跟他们一起跑起来。
由于快速扩张,年轻人领导年轻人,管理难度较大,我们增加了隔级反馈机制,员工就很开心,因为这种一线的声音,让他们更能高速运转。还会做一些庆功宴,现金奖励的,此举更加刺激到前线,提高了组织的敏捷度。
02一家二次元的平台公司
我们做出诊断分析,发现他们公司是以文化为导向的,他们组织能力的提升需要唤醒文化价值观,需要梳理盘点宣贯企业文化。
多数公司表示,文化落地很难。我们做了三条线的落地:员工体验线,业务成长线,绩效管理线。
体验线上,每个员工入职前都会收到工牌,准备好电脑好,印好名片,需要的话,还会为你提供限量版丝袜。成长线上,转正、晋升也和企业文化有关,倡导极致执行的伙伴联盟。绩效线上,每次的促销、周年庆等线上线下活动都会跟文化相关,也会因为更关注与服务社区而得到更好的绩效。
举个例子,有部很棒的日本动漫,在平台上每个月的打开频率约一百多万次,中间有三分钟的空闲,公司觉得,如果这里插一个广告,估计可以卖到几百万。但是他们却让网友票选,征求用户的建议,始终以社区的用户为核心。
数据不是万能的,没有数据是万万不能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决策,希望与会的HR能理解数据、拥抱数据,透过数据看问题,帮助高管做决策。希望未来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事的决策,成为业务的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