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资源与能力匹配
经常听到有人说:他有资源、有关系,所以能成功。但其实,很多时候,资源是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
之前,参加一个国产化标准的会议,会上一百多号人,大几十家单位,最终作为代表发言的只有四五家头部企业。当然了,通过他们展示的成果案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资源的确不是其他中小企业所能匹敌的。相对应的,他们的专业能力也会更加突出。
这里边其实存在着一个“资源与能力匹配”的正向循环:头部企业被公认为能力更强,所以对应的资源会更偏向于他们;资源更多的情况下,能力会提升得更快;能力更强之后,资源也会更多……
其实,作为个人也是如此。今早听到李尚龙的书里有一个观点:让自己变强,懂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我们都需要打破现状里的恶性循环,找到缺口,来搭建属于自己的正向循环。
02 成为自己的贵人
很多书里都说:要多出去见牛人,多跟牛人交流和学习,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但是,这里有个前提:牛人愿意见你。
时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希望自己身边能有牛人带一下自己。可能很多人都在寻找能够带领自己的人,毕竟这是个迷茫泛滥的时代,然而,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只有牛人的身边才会有很多牛人。
没错儿,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没有谁有义务帮你。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有时候,天降贵人固然难得,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与其等候贵人的到来,不如将自己变成贵人。
先成为自己的贵人,如果有可能,再成为他人的贵人。
03 在孤独中成长
昨天,有个朋友问我:最近怎么样呢?好久没看到你发圈了。
我说:还好啊,在继续折腾一些自己爱折腾的事儿。
其实,这几年,我挺喜欢发朋友圈的。可能是前些年沉寂太久吧,也可能是热衷于陶醉在自己的图片和文案里,喜欢自我感动。不过,不管怎么样,大部分时候,我活跃在朋友圈的时候,都说明自己是积极参与到生活里的,而且,很享受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阿德勒说,人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
不过,也会时不时出现那么一阵子:不想说话,只想一个人呆着,安静地想一些自己没弄明白的事情。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每天写的日记太多,这会导致我一整天都无话可讲,连简单几句的发圈文案也想不出来。
没错儿,人每天要说的话,其实并不多。
有时,我会很享受融入集体的感觉,跟工作中的同事讨论问题、跟邻居小伙伴儿聊生活聊八卦、跟同频的好友聊未来聊人生、跟许久不见的朋友聊近况、跟家人亲人聊家常……
但也有一些时候,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敲一些别人可能看不懂的文字,谁也不见、谁也不聊。
或许,真的是到了一定年龄吧,现在已经学会习惯孤独和享受孤独了。我记得上学那会儿,总想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但现在却慢慢觉得:是否有理解自己的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算理解了,又能怎样呢?而且,我已经越来越理解自己了。
李尚龙说的对:有些话,没必要一定说出来。因为真正理解的人,不需要多说;不理解的人,说再多也不会懂。
04 传递正能量
之前有一阵子,我听到周围的人都很抵触“鸡汤文”。我不太清楚大家对于鸡汤的理解,当然也没有去研究,毕竟这个问题对我没什么意义。
但是,在我看来,我小时候一直都很喜欢各种励志鸡汤,喜欢看励志类的书,喜欢听励志类的话。而且,我是会真正听进去的那种,因为遇到困难,我就是靠这些励志的话语来让自己重新出发的。
我没有去了解大家所说的“毒”鸡汤,但对于“正能量”,我一直是非常认可的。
很多书里也都提到:尽量少抱怨,多传递一些正能量。我也想起高中时,好朋友晶晶曾经说过的话:无能的人到处诉苦,有能力的人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这句话,让我认定她是一位难得的诤友。
前些年,我偶尔发圈或者写文章,会一股脑儿的把内心的不满和悲怜之情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似乎自己的不开心,能够得到更多的开心似的。然而,事实是,当你不断倾吐负能量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沉浸在负能量里。
后来,随着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我很少再向外展现一些不开心的时刻。当然, 也并不是说将不开心憋在心里,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只是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来作为出口,会更好。比如,文字和日记,就是我的出口。
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感觉我的朋友圈状态很稳,似乎有种不悲不喜、不惊不落的平和感,但也时常充满着力量。这其实也是我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平和而愉悦。
随着自己向外散发的能量场的改变,我慢慢发现,自己抱怨和悲伤的时刻越来越少了。而且,每次我想发朋友圈或者想发文章时,我都会去想: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儿可发?今天有什么正向的想法可传递?
慢慢地,自己也变得越来越积极正向了。正如阿德勒所提倡的:当我们迷茫时,可以想想“他者贡献”。为他人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会慢慢让自己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