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毛泽东46岁。
5月11日,毛泽东出席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音乐会。《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冼星海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个空前的音乐会,毛主席还叫三声好。”
https://v.qq.com/x/page/b32512aacek.html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 、孔宇。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
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1929年夏,他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29年下半年,冼星海来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他在法国学习了6年,1935年回国。回国后,他先后在百代公司和新华影业(聂耳在此工作过)任职,积极谱写救亡歌曲。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国民政府的“第三厅”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1938年7月,冼星海和音乐教师钱韵玲订婚。因为在第三厅的工作和创作不够自由,1938年秋天,冼星海开始考虑去延安。10月1日,两个人离开武汉,乘车到达西安,又从西安奔赴延安。
毛泽东与冼星海的交往
1938年11月份,冼星海夫妇抵达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8 年延安 “一二·九”纪念大会,在大会开始前,冼星海带领大家演唱《一二·九纪念歌》,毛泽东走上台来并与冼星海及台上的李公朴、 塞克等各校代表热情握手并询问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随即便邀请冼星海等人一同在主席台前入座。期间,毛泽东与冼星海进行了简短交谈,“你叫冼星海,对吗?”毛泽东问。“是的,主席。您这么忙还能知道我的名字……”冼星海答道。“周恩来同志讲的嘛。”
不久,毛泽东邀请他来窑洞做客。
毛泽东说:“星海同志,你是音乐方面的专家。我想请教你这样一个问题:从西洋的音乐史来看,一位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应当和他建立本民族的艺术学派有关吧?”
冼星海回答说:“是的,很有关系。格林卡的伟大,就在于他把俄罗斯的音乐从欧洲,尤其是从德国的音乐学派中解脱出来,开创了俄罗斯音乐学派。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沃夏克等,也是终生为创建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学派而奋斗。”
毛泽东喜悦地说:“这就对了。”他鼓励冼星海也走这条路。与毛泽东交谈后不久,冼星海便与塞克合作,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呀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的歌声,很快在延安流传起来。
在这里,他创作了《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等名作。冼星海学过指挥,特别擅长组织大型的演唱会。最大型的演唱会就是他的500人合唱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一家: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离开武汉,途经西安、洛川、宜川。在宜川壶口瀑布下游的圪针滩渡口东渡到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吕梁山区度过了两个多月,之后再次渡河进军延安。
1939年1月,行军途中光未然不慎坠马,左臂骨折,演剧三队队员抬着担架,将他送到延安和平医院。
冼星海听说光未然住院的消息后,风尘仆仆跑了十几里地来探望。老友重逢,光未然谈起一路从宜川古渡口圪针滩东渡黄河,听船夫号子,看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样子,表示要写首长诗,歌颂黄河与中华民族抗战精神。
冼星海也非常激动,他建议光未然把长诗改为歌词。接下来,光未然躺在病榻上口述,由队员胡志涛代笔,用5天时间,写下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
从3月25日到31日,历时六天六夜,冼星海为长诗谱曲,创作出他人生中最恢宏的作品——《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晚,抗战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举行了《黄河大合唱》的首演,冼星海亲自指导,光未然担任朗诵,合唱队不到30人,乐队成员大部分来自鲁艺。这场演出设备简陋,却令“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取得成功。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表演结束后,毛主席起身,大声连说了三个“好”字,给冼星海以及同学们的表演非常高的评价。
冼星海在当天的日记里,也记述了这样令人激动的画面:“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了,很感动的说了几声‘好’。”第二天,毛泽东进一步了解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当其从赵毅敏那得知冼星海为了创作《黄河大合唱》用坏了大量的蘸水笔,光蘸水笔尖就能堆起个“小山”时,其毫不犹豫地就将自己的派克笔与墨水转送给冼星海。
合唱队又受邀为中央党校和马列主义学院加演了一场《黄河大合唱》。后来,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看过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就作为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保留节目,招待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客人。
冼星海客死他乡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央委托,为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辗转远赴苏联。
1941年6月22日,冼星海抵达莫斯科半年后,苏德战争突然爆发。冼星海在莫斯科的工作和生活,都被迫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冼星海在苏德战争期间,长期超负荷工作,患上疾病。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极大轰动,郭沫若当即写了一篇祭文《吊星海》,纪念冼星海的伟大成就。鲁迅艺术学院专门为冼星海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毛主席亲自题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冼星海取得的成就,于当时延安的文化气息密切相关。当时,延安文艺盛行。“每次集会都有歌声飞扬,每个群众组织都有标志性音乐,每个学校都有名家谱写校歌,每一场集体组织活动都会出现新的歌曲旋律。延安抗战大众歌曲传递的是集体意志,凝聚着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审美特征。1939年春天,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具有史诗意义的经典文艺作品,把延安抗战音乐推向高峰。”(朱鸿召:《 冼星海谱写抗战时代最强音》)
参考书目:
郭冰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朱鸿召:《 冼星海谱写抗战时代最强音》
罗艾桦:《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高建菊:《<黄河大合唱>台前幕后的故事》
戴乐:《毛泽东与冼星海的音乐互动初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