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耳朵边一直有一个声音:发现问题时,记得鼓励自己,而不是攻击自己。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其实我是一个自我认同感比较低的人,会经常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只是盯着自己的不足看,这在心理学上来说是情感软弱的一种表现,自我认同感越低,就越不自信,自我认同感低,可能是因为这几个方面:
1,跟从小受到的教育,成长环境有关。成长路上受到的挫折越多且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产生更多的自卑感,而且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顺从,要谦卑。
2,否定自己的惯性思维。遇到事情了总是本能的觉得我可能不行,我不知道,我没法弄,害怕尝试,因为不去尝试最安全,最舒适。又要说回那句话,尝试了但失败了和不去尝试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前者让你智慧,后者让你懦弱。
3,追求完美,敏感且在意别人的评价。做事情总是苛求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但凡人家说了一句怀疑否定的话,玻璃心就能碎一地,继而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然而灵魂注定只能独行,在意他人评价的人最终会把掌控自己人生的钥匙交到了别人手上。
马伯庸说: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利用缺点,对自己进行毁灭式打击的方式。难道我不是一直在用这种方式评价着自己,攻击着自己吗?有的时候想想,放过自己吧,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不完美,要学会接纳自己,学会和内心角落里的一些东西和平相处,共同前行。最近梦见了一些事情,一些人,醒来后觉得可以开始学着不那么苛责自己,有多少人因为过去的一些事,处于一种自责内疚中,又有多少人因为别人做的一些事,让自己处于愤怒和委屈中。可以每天上床了以后,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今天有没有评判自己攻击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记得给自己道个歉,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当然如果评判了别人,攻击了别人,也要在心里给别人一个歉意,这份歉意会带给你能量,可以试试。
阿德勒说,我们之所以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是因为我们都想要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产生对比,且这两种“我”无法重合时,人的内心就会产生空洞,有些人就会陷入焦虑,但有时候焦虑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的事情,焦虑也可能是通往潜意识大门的钥匙。当你的潜意识被觉知的那一天起,就会变成意识的一部分,当你的意识层面越来越大,接纳度和包容度也会越来越大,你就会有所改变。
今天跟一个同频的小伙伴聊,她一直在给我赋能,其实最近很多小伙伴都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因为我的努力,影响到别人,给他们带来改变,他们又反过来在言语,行动上不断给我正向的回馈,真的是让人发自内心的开心。有小伙伴问我最近是怎么做到的?我想说,就是目标+坚持+专注。
明确目标,首先你得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了目标可以帮我们建立一种内在的秩序,因为有排序就会有秩序,有秩序就会懂选择,而且有目标的话会让我们把很多资源都聚拢起来。
坚持,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从今天开始我要立一个flag,每天看十页书,在前两天的时候,热情高涨,执行的特别好,第三天开始,稍微有一些倦怠,加上当天刚好特别忙,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今天耽误了,明天就看20页,把今天的补上。第三天的时候,想到还要看的20页书,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刚好手机弹出来一个感兴趣的八卦,就那种非看不可的心情,一下子点过去,刷刷刷的又到了睡觉时间,眼看今天的任务又完不成了,就开始在心中攻击自己:我就知道你坚持不下去,真的是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以后还立什么flag?到了第四天,真的把这个flag扔到一边了,为了避免自己被攻击造成的自责,愧疚,导致系统能量降低,人会本能的把这部分事情忘掉,那不去做就好了。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我们意志力不够放弃,而是因为对暂时放弃坚持的不断评价最终导致我们放弃。不管做什么,中间断两天,别为难,责难自己,谁都有想偷懒的时候,只要整体是坚持的就OK了。
专注,减少关注太多信息,尽量集中精力在你能够影响的事情上,这会让你找到掌控感,当人有了掌控感,也就有了安全感,同时会抵消掉一些焦虑感。前两天,王老师说到的三个半径,也是很受启发。一个是认知半径,要尽可能的大,但千万别觉得认知半径里的事都是自己能干的;二是能力半径,不做超出能力半径的事,而且能力半径要尽可能清晰;三是行动半径,要尽可能的小,你想要做的事越大,手头上的事就要越少,最终推动的系统规模才能越大。大系统,都是一些简单要素大量重复的结果,即所谓的日拱一卒的笨办法。少即是多,要以简驭繁。
心定人定,内外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