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回来,遇上学校话剧节,足球赛,期末复习,家中女儿手术,婆婆住院,每一天的时间都非常、非常地紧张。部分会议笔记是在返程高铁上梳理的,这篇拖得太久才完成的学习感受是在陪女儿住院的碎片化时间里写完的。心里很感激家成教授和李校长的包容、理解,从来没有催促过我,也没有给过我任何要求和压力。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和包容,我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即便絮絮叨叨,没有条理,一字一句也皆源自肺腑。

成长,从自我改变开始
砂子塘泰禹小学 彭瑶
2018年6月4至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学生发展理论研究中心和班主任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会、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主办,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承办的“全国基础教育研究生学生工作与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五次现场研讨会”在常州召开。
与我而言,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研讨会。
与众不同之一——会议前的准备。我参加过很多培训和研讨,但提早半个月就建立微信群、并在群里分享与主题有关论文,这确实是第一次。我想,这应该就是“让学习真实的发生”一种最好的诠释吧。加上自己主动报名尝试担任会议志愿者写综述,在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在会前阅读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综述和论文,还听取了其他志愿者的经验之谈,把录音笔、摄像机统统都准备好了。
最巧的是,这次会议的主题“综合融通”正好是我这学期在班级建设、班级活动开展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因此,当第一眼看到这个会议主题时我突然有种“想打瞌睡正好捡到一个大枕头”般兴奋, 十分期待能够在会议上得到新的思路和启发——前期班级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也成了我准备会议中的一个特别之处。
近几年,我们班一直都在尝试自主设计四季节气课程,从2015年的自然笔记到2016年的节气活动再到2017年的“你好暑假节气——节气下的自然探秘”到今年的 “原地旅行——探寻四季秘密”班本课程建设。在活动开展中,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更加专业,更全面,更高效,我也一直在尝试多学科融合。每个主题活动之前我都会基于“整合资源;魅力跨界”的角度来设计形式和内容,整家、校、社之资源,跨多学科之界域;结合其他科任老师的力量争取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但是,这个学期我们班的四季活动明显遇上了瓶颈期,前前后后六次活动下来,效果明显不如前几个学期。
这学期的四季课程设定为“原地旅行——探寻身边的生态系统的四季变化”,从景观植物入手,让孩子去探索、了解他们生活学习周遭的生态环境,以及整个城市的园林规划特色和规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引导孩子感受古人在节气当中的生产智慧以及当代园林设计师们独具匠心的城市名片设计。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将要涉及到科学、美术、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考虑到给孩子们提供平台和机会,也给自己减压减负;开学初我在班上成立了节气活动策划小组,通过自主报名和选拔,聘请了奕辰、哲毓、惟楚三个孩子作为小组核心成员。 希望能把活动交给了孩子们来设计、组织。第一次活动由我负责,到了第二次活动,我便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了他们,让他们依葫芦画瓢,找相关科任老师,找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点,商讨活动目标和形式。
我放得太快了!在融通过程中,我没有任何作为。没有前期孩子的意愿征集,没有相关学科的铺垫,没有给予这些设计小组骨干成员一些指导和帮助,只是叮嘱他们自己去跟学科老师联系。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本应该由我承担起来的工作却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到了第四次活动开展之前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邀请我参加小组会议,总结前两次活动的经验。可在会上我把自己对于全期活动的规划、想法以及想要的效果一言堂地和盘托出,并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机会让孩子自己总结反思,聆听他们心中的创意和点子。虽然第二天孩子们还是交给了我一张他们对于后半期节气活动设计的调整,但是因为紧接着的素质营地、家长会、团体运动会等等,又变得不了了之。在时间上我没有给予孩子们去实践的机会,所以开展了四年的活动,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个学期是最为失败。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热情高涨,节气小组在我的引导下挖掘了美术学科第12课《设计植物名片》、科学第五单元《观测日影变化》等内容。他们还提出了将我们的节气活动和体育学科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一次扫描植物二维码完成定向越野的比赛,在植物地图的指导下按图索骥完成定向越野,同时又能够了解清晰学校景观植物分布的规律和种类属性特点等等。如果自己能够好好思“融通”的方法,认真去做,也不至于是这个现状。
研讨会上代表们的经验、专家的归纳概括让我豁然开朗。是的,作为班主任,光有融通的意识、没有融通方法是绝不可行的。我们需要具有融合的能力。以前我自认为的融通,只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拼凑,而真正的融通,应该是我利用班主任的“职权”,智慧借力,团结带动科任老师开展好班级的活动,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其中得到发展。融通的前提应该是基于学生现有的需求下,而不应该是为了融通而去“霸蛮”发掘关联点。只有前期充分恰当的“融”才会有后面自然而然的“通”,这不就是生态型班级建设之路吗?
在这次论坛中还反复提到了一个我以前不曾思考过的“边界”问题——班主任老师在活动开展中,具体做哪些事?怎么做?哪些是非做不可的事?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哪些又是科任老师应该做的,班主任不应该包办的事?我注意到早在2015年第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会议上学者们提出了边界的问题,证明现在这个问题的确存在,班主任工作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处于“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的尴尬处境,划定班主任工作的责任边界,建立职权清单十分重要,现在这个问题依旧存在。这个学期的节气活动我一直觉得自己累,急于想甩担子给学生,就是因为自身缺乏边界意识。那么这也将是我下一步调整班级活动的一个方向。班级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巧妙借力,智慧融通,利用科任老师的力量种好班级这块田,不作为是绝对不可行的。
让我意外的是大会的主持者李家成老师也丝毫不避讳这个问题,说以前他没有太关注这个问题,但今后他觉得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李教授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专家的解答当中,而是所有追求创造性的班主任老师要在实践中去反思、推敲、探究的。李教授的这份真实、坦然让我讶然,也再次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群体的治学精神。
与众不同之二——学会发言、学会聆听和思考。在这次常州的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会有老师们争相抢话筒发言,也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真诚的互动,第一次会前会后拥有这样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据程老师她们介绍,“时间限定”是李氏会议的特色。起初我并不理解。尤其是当我打起12万分的精神,借助录音笔、笔记本等工具做会议记录仍觉得手忙脚乱的时候,我甚至在会议手册上写上这样的话“限定时间的发言意义何在?” 尤其当我感受到有些与会代表因时间限制十分仓促地发言,语速较快,ppt走马观花般让人眼花缭乱,我在心中给李老师的这一特殊规定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在这样的时间限制当中,我也看到了发言的高手。比如陆敏老师、束彦老师的发言就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在同样有限的时间里,她们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让在场的聆听者明显感受到学习借鉴的作用。后来李教授在沙龙陈述了他的初衷,我才明白这一特殊规定背后的良苦用心。李老师说发言必须控制时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建议突出重点,能控制好时间也是一种能力,这不仅仅是考验大家对自己所表达内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再整理;高标准的会议应该期待共同发展和新的探索,基于论文的可以有新的发展和思考但也不能跑题——多么简单但是又正确的道理。
再联想到自己曾有幸在“你好!暑假” 论坛发言。那一次我超出了三分钟。当时总觉得要一口气把自己所有想要讲的讲完,于是照着稿子飞速地读,对于超时也不以为然。但是这一次作为聆听者,学习者,坐在台下,我发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愚蠢——每一个参会代表都有文稿,我想说的每一个字,他们都知道。那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为什么不抓住主要的思路、观点进行展示和呈现呢?让想要了解这一主题的伙伴能够有所借鉴,或者对我提出质疑,促进自己在反思当中得到发展和重建。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自己要讲的内容清晰明确罗列出来,只讲重点,借助课件进行辅助——学会高效发言,铭记,铭记!
“倾听往往代表着专注,真正的高级思维是系统思维。”这两句话也是研讨会中我记录在封面上的话。自己参加过很多会议和学习,没有哪一次会议像这次这样给我带来的“思考”的冲击。在会议前期的准备过程当中,我从陈才英老师的论文以及李教授的温馨提示下做了算是非常充足的准备:录音笔,手机,摄像,u盘,笔记本;在去常州的高铁上提前把发言老师的论文标注页码,以便在会议代表发言的时候快速找到并做上笔记,但是会议现场高强度高质量的思维碰撞,仍旧让我措手不及。
作为文科教师,我很喜欢看文学类作品的书,情感偏细腻、丰富,这算是长处;也恰恰是我的短板。因为敏感而缺乏条理性的逻辑思维,经常喜欢长篇大论却不精准。看了这么多的书,如何避免把这些变成一个大杂烩拼盘?这就需要思维方式的变革,正如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教授、华东师大领导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翁文燕老师讲的“真正的高级思维是系统思维”,我缺乏系统思维的训练,今后在问题的思考上还要加强这一训练。人到中年,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出现盲目自信的经验方法,知识也会出现“板结”。如何保持自己绵绵不断的生长力和思维力,让自己的思维品质能够跟上职业的发展需求?如何让自己的思维表达清晰,还是要学会思考,学着改变自己狭隘的思维方式,提炼度开阔度、创新度和融合度,最后达到生长。
以前的会议或者培训结束以后我总是容易陷入到一个怪圈——学的时候激情澎湃,学完之后却无动于衷。这次研讨会,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从来没有哪一次会议之后的十来天里还捧着一大堆论文,仔细咀嚼、梳理,做思维导图。我想,今后这些会议的理论、精髓会在不经意或者我需要的时候跳到我的脑海中,为我的生态班级建设指明方向。
与众不同之三——同伴的引领。这次会议,来了很多生态区的专家、老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快手程” 老师。在会议之前,读了很多她的思考,李教授也答应介绍我们认识,我和程老师还互加了好友。现场活动中我发现有个老师和我一样一直在用手机录音,同时还一边在论文集上批划备注;在现场互动讨论的环节,就打开电脑快速打字,这种能力和速度吸引我偷偷打量她。后来在看会议群里的照片时才猜想她应该就是“快手程”无疑。为何叫“快手”?会议之前她就陆陆续续用简书不断更新文章,一天半的会议和会议结束之后,她又在简书上发表了很多心得、感受。和她相比,我也在会议之前阅读了所有的论文,把论文进行标注,重点进行了相应的品读,但是显而易见,我的思考远不如程老师的深刻。程老师这种现场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思考深度都给我做了最好的引领示范。下次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恳求李教授帮我介绍、认识。
此外,还有张艳琼老师也让记忆犹新。会上,我对她的“百变小棒魔法教室”活动很感兴趣,在会议群里也向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请问在百变小报魔法教室开展建设活动中,其他课的老师是如何介入指导支持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这个问题也是我自己在班级活动开展当中切切实实遇到的难题,我很想知道在其他的学校和其他老师开展活动中是如何做的,如何解决的?可惜当时时间有限,张老师并没有看到这个问题,也没有现场做出解答。然而让我感动的是在会议结束之后张老师写下了会议新闻以及她的学习心得。文中对我的问题提出了详细解答,仔仔细细地告诉了我他们已做过的,如何做的。但是她也十分诚恳地告诉我目前在她们的活动中,科任老师的介入还真的不多;这也是她会努力的方向。张老师在回答中提出“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不是每一位班主任都有这样的魅力,也不是每位老师都愿意这样的参与,所以我的思考和建议学校管理层评价体制,要做的改变,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鼓励和推进,班级整体发展,形成合力的教师团队年级部,整体发展的团队,除了鼓励和推进骨干的力量,还要鼓励和推动,这样的团队的力量一种新的评价体制机制也有,但是效应不大,还需要继续改进”。这一份细心与坦诚让我十分感动。是的,这次会议正是有了这样的发言、这样的互动回答,让我们知道学科融通的无尽可能,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反思促进作用。

在会议结束后阅读老师们的反思和心得时,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包括李老师在内,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文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会议之后,我要做些什么。这应该也是“新基础”群体的特征之一吧,反思,然后重建。
这次的会议,也让我十分的感慨自己读书读得太少了,尤其是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书籍。第一次接触“新基础”这三个字,还是当时的年级组长从常州学习回来传达,在她的描述当中,“新基础”的研究方式、学习状态,令我憧憬。后来自己去网上主动买了几本“新基础”的书,却没有全部读完。虽然在生态区的一次“新基础教育读书会” 上有过分享发言,但是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对于“新基础” 的理论了解不够,前期各生态区研究经验、成果不够关注。这一次作为学习者才感觉自己是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新基础”。从阅读论文、往届会议的综述中,我也发现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一直是成系统、有传承、有创新地在开展,只是自己之前并没有主动了解。每次会议结束都生成一个新的流行词,都有“新基础”独特的话语体系。
这次会议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真正走进了新基础教育的体系;知道在何种理论背景指导下来做好自己的班级建设;对于融通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次会议让我发生的最大改变就是自身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改变。这次会议并没有出现以常见的“诉苦吐槽”,恰恰相反,一个个与会代表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教育故事,用熊主编的话说,这是教育情怀,这也是一种境界。会议之后,李教授叮嘱我们要不断地加工、深化提升这次参会的价值,提炼形成新立场,新知识、态度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将胜过浏览千百万本书,胜过简单经历一千件一万件事。当自己真正投入其中,再走出来反思、体验,这种成长和学习的能力会更有力量,这也应该就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生命,实践”的内在构成。
成长,从自我改变开始。带着问题出发;带着思考学习;带着收获回家;带着新的思考重新构建。学科融通、生态班级建设,我会一直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