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清单革命认知升级~国学类书籍
认知清单~荀子:一位被误解了上千年的大儒

认知清单~荀子:一位被误解了上千年的大儒

作者: 鹤醒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4:25 被阅读13次

    引言

    说到先秦儒学,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荀子。他不仅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还是李斯和韩非两位大牛的老师。这么牛的一个人,为什么在历史上“不受待见”呢?

    这篇清单,为你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荀子。

    1.《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部经典,而它的作者荀子也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

    2. 虽然是大儒,但从最开始的“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儒家圣贤的名单始终没有荀子。

    原因很简单,他总是和儒家正统对着干。比如,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却说“人性本恶”;儒家将孟子和子思视为贤人,荀子偏说他俩是祸乱天下的罪人……

    3. 因为和正统唱反调,荀子一直受到后世儒家的抨击。

    韩愈批评他,程颐批评他,连老好人苏轼都批评他。随着宋明理学一统天下,荀子就更加不受待见了。直到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荀子才得以“平反”。

    4. 荀子最著名的观点是“性恶论”。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即人天生就是恶的,无论圣人还是坏蛋都是如此。他们的区别是,圣人通过后天学习克制了恶的本性。

    5. 正因为人的天性为恶,所以荀子非常强调后天的学习,途径就是儒学的礼义教化和个人的努力。

    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说通过后天努力,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6. “性善论”和“性恶论”看似矛盾,其实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宋明理学看来,人的天性有两种——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而人就是要通过学习,不断摒弃气质之性中的恶,扩大天命之性中的善。都是要通过学习,两者在这个角度来说本质是一样的。

    7. 在荀子的众多理论中,“明分使群”的理论十分重要。

    意思是说,人类通过分工的方式相互协作,才能比其他物种强大。因此社会一定要保持明确分工,而做到这一点就要维持社会等级和名分,也就是所谓的“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荀子算是社会学的鼻祖。

    8. 荀子反对平等,在他看来,平等会带来你争我抢的混乱,因为人性是恶的,必须有从上到下的约束。

    儒家的伦理观念和等级制度,就是为了维护关系的不平等,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

    9. 虽然强调社会的不平等,但荀子不认为这种不平等是绝对的。

    即使贵为公子王孙,如果言行不符和“礼”“义”,也要被贬为平民;如果平民努力学习,言行合乎“礼”“义”,就可以升为士大夫。

    10. 在荀子看来,统治者要礼法并重,才能治理好国家。

    可以把集权、酷法、刑罚作为统治手段,而在本源上还是要施行“仁政”,这是一定要有的底线。所以虽然荀子和孟子有很多争锋相对的地方,但在“仁政”这个问题上,两人还是一致的。

    11. 荀子强调“礼法并重”,他的思想已经有很多法家的痕迹。

    所以作为大儒,却教出了李斯和韩非两个法家弟子,也就不奇怪了。

    12.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典型的无神论。

    在荀子看来,神鬼都是骗人的,遵循自然规律就足够了。这个观点虽然在当时很先进,但是它打破了乱世里人们最后一点心理慰藉,非常伤感情,所以也不收欢迎。

    13.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战国时的大儒,但却有不同的处境和角色。

    孟子游说各国,他的理念虽不被采纳,却处处受人礼遇。荀子也曾游说诸侯,却基本不受待见,甚至连得意弟子李斯都质疑他的思想。从他的侧影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清单~荀子:一位被误解了上千年的大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nc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