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有句挺有名的话:“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今日读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先生家的海棠明明是香的呀。难道海棠无香是误传吗?我家种过一株海棠,确实无香,那么海棠有没有馨香的品种呢?
据记载天下海棠无香,唯昌州海棠有香。北宋《冷斋夜话》记载,曾经有一位官员要调任昌州太守,而这位官员认为昌州路途遥远,又处穷乡僻壤,不愿赴任,想另换一地。然而,当时有位渊才博学之人得知此事,便拜谒这位官员,说:“海棠美则美矣,但没有香气,唯独昌州海棠有香,这样的好地方你为何不去?”官员惊奇之下,回心转意,欣然赴任,成为一段佳话,故而有了李德诗中“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的典故。不过昌州海棠今已失传,张爱玲的遗憾也无法弥补了。
海棠这种花来历不明,“海棠”一词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的《百花谱》中。“棠”本意是只开花不结实的树木,而后引申为开花美丽而果实不堪食用的木本。古代有“白棠”“赤棠”之分,前者为今之杜梨,果实可食;而后者很可能是山荆子,果实小而红艳,味道却酸涩难吃。古人不善区分,因为花相似,叶相仿,果实亦雷同,而把结小果子的梨属杜梨与苹果属的山荆子归为一类,是极有可能的。而唐代的“海棠”一词,则与前述类似,“海”为外来之意,常指事物来源不明,于是从这名字便可知其并非本土植物,它很可能是外来甚或杂交出来的。
所以昌州海棠可能是一种类似海棠的带有芬芳的观赏植物,说不定今天也还存在,只是人们不再叫它“海棠”。
东坡先生写《海棠》时身在黄州,到底是庭中栽了一棵来自昌州的“香海棠”呢?还是诗人随心赋景,一颗诗心给海棠赋予了飘渺空濛的香气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