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骆老师的课,讲得是与课题有关的“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其教学流程如下:
展现一个水落下的简洁的动态画面,说物体下落在生活中常常见,那么落体运动遵循什么规律呢?用生活中引入例子,让同学们思考,也引入探究的内容,这是很自然且有效的过度,比生硬地提问好太多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介绍了历史上两种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地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认为下落快慢与重量有关”,这个观点统治了2000多年,直到伽利略打破了这个观点,他假设前者观点的正确得出:羽毛与石头下落比石头快,因为前者比后者重。又用思维的推理得出:慢的羽毛会拖出快的石头,使得石头比单独的石头下落要慢。也就是说,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推理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不能同时出现的结果,这只能证明亚的观点有问题,站不住脚——只有一个有问题的结论才能推出另一个有问题的结论。
那么落体运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落体运动的快慢到底与重量大小有无关系呢?学生演示几个现象明显又简洁的实验,实验一是:两个同样重量的纸,一个揉成团,一个平摊,让他们从同一个高度下落,按照亚的观点,他们是一样快的,可是结果明显地是纸团比较快;实验二是:两张质量不同的纸,质量小的揉成团,让他们从同一高度下落,按照亚的观点,应该纸团下落的慢,结果反而明显是纸团下落更快。两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那么落体运动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生活中看到的是重的更快呢?学生得出空气的影响。老师演示牛顿管的实验,先了解管里的物体,一个轻的红色羽毛,一个发出声响的金属片,前者轻后者重,将阀门打开,里面充满空气,让他们从同一个高度下落,明显看出他们下落快慢的巨大区别(当然这是我自己补上去的话,骆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对比现象);然后将牛顿管抽气,大概抽了5分钟吧!(我觉得太短了,应该久一点,尽量接近真空,同时下落的现象才明显,虽然骆老师有说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抽成真空),实验现象是羽毛明显下落更快,几乎与金属片同时下落。合理地外推,如果完全抽干净,成为真空,那么就会同时下落。这个实验证明什么呢?就是说,在没有空气影响的作用下,只有重力的作用下,且初速为零,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与重量无关——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定义为“自由落体运动”。
到此,关于落体运动的探究运动完成,这里的每个教学活动都是用问题带出来的,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具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特点,特别是语言非常生活化,不是将知识讲得很生硬的,而是具有亲切自然的特点。
骆老师继续问,自由落体是种什么运动呢?提醒同学学过的两种运动,很明显是加速运动,那么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提问判断的方法,最后总结出三种方法,一是计算加速度,二是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三是相等时间内连续的位移差相等。显然用第三种更快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数据,很容易得出: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么加速度怎么计算呢?复习逐差法计算加速度,得出为9.8米每二次方秒。将此时的加速度与以前的g进行比较学习,明确g的本质意义是由重力产生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有了对自由落体规律的认识,就能由一般的匀变速的规律得出它的公式,下面就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问题了。后面计算时应该用一般的规律,这些规律更具有普遍性,也能快速的计算。
总之,听完整节课,最大的感受一是:每个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体现物理的严谨,也是物理美的体现;二是所使用的语言很生活化,没有生硬的表达,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感受到物理来自于生活的特点。当然这得益于老师的功底要深,要能够深入,才能用语言浅出;三是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被调动的原因是物理老师教学设计地合理有序开展,能引发学生有效思考,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只有被调动积极性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啊!
希望在向他人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前行,取得更大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