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到微博热门话题#罗尔女儿病情依旧严重#,内容大致是说罗尔再次发文《罗一笑你给我顶住》,说笑笑病情依然严重,并鼓励笑笑坚强面对,文末还附了一句“自11月7日至12月13日,笑笑37天的医疗费为281849.27元,医院尚未通知结账,还不知道报销比例。”
我看到微博评论几乎全带着厌恶情绪,心想是不是媒体断章取义了呢?于是我打开微信搜索罗尔的历史推文。
原来,自从罗尔与小铜人带血营销一事曝光以来,罗尔就写了不少为自己“辩护”的文章。或许说他“辩护”又有失偏颇,因为“辩护”里的“辩”有争论的意思,而罗尔发文的内容大都是以阐述为主,对于某些读者表示不满的留言,他贴出来却没有作更多解释。私以为,这是“自命清高”的表现。“清高”是清白高尚的意思。
易中天先生曾在《文人真面目》中写道——清高是文人的logo,其有三种:第一种是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自以为天下第一,谁也不放在眼里;第二种是忸怩作态,待价而沽,口头上唱的是“归去来兮”,骨子里想的是“终南捷径”,名为“淡泊”,实为“钻营”;第三种是演技颇高,或半真半假,甚至本有清高的一面,这就正如“三陪小姐”未必都是“风尘女子”,也有“清纯少女”型,卖艺不卖身的。若看走了眼,上当受骗,那是你自己的事。
其实罗尔自己也说过他是文人,大家都说这是文人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罗尔文章截图余秋雨先生曾说——你可以投给“中国文人”最高的崇敬、最多的怜惜,也可以投给它最大的鄙视、最深的忿恨。
“恃弱、逞强交错症”,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心理流行病。如何“恃弱”?永远把自己看成是需要被照顾和关爱的人员,不断念叨自己是无权的平民、清贫的寒士。如何“逞强”?面对百姓大众,他们总是面对“媚俗”;面对国际潮流,他们总是反对“媚洋”;面对历史转型,他们总是反对“媚时”。
中国文人有过辉煌的典范,辉煌的绝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故地的同行。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唐代以后,情况开始复杂。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但他们在人格独立上都已不及他们的前辈,更别说科举制度以后的“文人”了。
而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
看到了吗?不管字典如何阐释,不管学者如何调研,我们现在看到“文人”已不再如教科书里的那般“骚情赋骨”。所以无须罗尔自揭,我也认为他的确是个文人。只有文人,才乐此不疲地用文字记录生活;只有文人,才如此偏执地写文剖析自己;只有文人,一边念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边急切地寻求大众的理解……
罗尔文章截图 罗尔文章截图罗尔逞强不逞强我不知道,但是他绝对是有“恃弱”之症。从他过去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总能感觉到他的“寒酸”之气扑面袭来。
罗尔文章截图在“文人一代不如一代”理解上来说,罗尔并没有抹黑“文人”这个词,是我们把它想得太高尚,以为自己还生活在那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年代。如果说文人罗尔的行为能让当代的“文人”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文化现状,那么这也算功德一件。
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文章。搜索关键词“文人罗尔”,跳转出来的还是老调重弹的观点。真让人有点失望呢。
网页截图在当代文人省思之前,我们不妨先读一读余秋雨先生的思考吧:
在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发达,却尽量不要做文人。这是因为,“中国文人”这个概念的投影太黑太深,年轻人缺少见识,很容易被它所诱惑、所俘虏。 一旦不幸成了文人,那就要谨慎了。努力学做一件实事,做的时候也不要打出“文人从商”、“文人做官”的牌号,而是让自己取得一个成为社会正常谋生者的身份。千万不可以文化知识嘘人、骗人,更不可借文化的名义害人、整人。如果杜绝了做这些坏事的可能,那么,又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究竟做过好事没有?如果有,为什么那么低效,甚至无效?
好了,我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微信公众号:司马笔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