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未曾听过采铜这个知乎大V。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想好好了解他。
作者用了18万字的篇幅汇聚了这本书,作者将其分成了七个侧面,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每个侧面相互联系,并嵌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在阅读的时候,我并不认同作为这么分成七个维度,作者也许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在阅读的时候,给我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在阅读才能的时候,涉及到的长板技能,努力的方式,为自己增加必要的难度,其实就是学习的方法,个人认为也是高段位学习者所必备的。没有必要分开描述。
我认为分成三部分就可以了。第一部分是时间的把握;第二部分是学习的方法,将学习和才能这两个维度放入一起,才能的培养也就是学习的探究。而第三部分将剩余的维度糅合成寻找最优的选择。我认为,选择需要一定的思维,而选择后需要行动,成功又是行动的结果。这些维度相辅相成,相互紧密关联,放在一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
喜欢采铜所说的“收益-半衰期”概念
我们都知道,某些娱乐给你的快感只不过稍纵即逝,但是却特别喜欢它,这些就是“高收益-短半衰期”因为收益高,所以很乐于陷入此处。而某些技能,如背英语单词,看书这些你明知道有益却提不起劲做的事情,是“低收益-长半衰期”,因为收益低,所以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做。但是,生活的收获,并不但看“收益值”,更重要的是“半衰期”,“长半衰期”是可以积累的,即使收益低,但终究会量变到质变。有了“收益-半衰期”这个评价标准,我们是否可以慢慢去比对哪些是“长半衰期”的。
高段位学习者
所谓高段位,其实就是走心的主动学习,边干边学。这点和《刻意练习》的理念是一致的。当不同的一点,刻意练习强调逐步提升的重复练习,强调积累。而高段位学习,强调将信息转化成知识,将知识使用,转化成技能,其强调的转化。虽说强调点不同,但殊途同归,说的都是一个理,走心的学习,走心的练习。
格局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四个格局的时候,我立马将其与自己比对。然后发现,自己还处于第二层次,更多的在看自己。这个格局,对自己的选择也有很大的阻力吧,会过于狭隘的看问题。在理清格局之后,对于目前泛滥的信息,信息的“断舍离”真的很重要。
摘录一段作者的原文“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征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谎言、八卦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的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河畔而出,没想到只是一次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拒绝“差不多先生”
《宝莲灯》里的沉香,一开始习武就是,很多招式都练个差不多,结果舅舅二郎神的测试中,他发现自己很多招式用对了,但是就是差一点才命中。这就是平日里的“差不多”,关键时候的“差一点”。所以,在一开始就追求正确的步骤,关键时候才不会自己把自己坑一把。
人生不像游乐场,更像荒野求生
游乐场有自己的固定格式,每一个娱乐,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事先设置好了剧本,只需要找剧本进行。但是人生,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练就一身“秘籍”,比事先准备的“剧本”更有用。
而秘籍,和《刻意练习》的“3F”法则又是殊途同归。荒野求生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位置情况,首要的就是独立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接近问题的本质。综合知识,做出一个知识模型,并不断的去测试模型合理性(实际中便是各种假设的可能,及其成功概率)。最后对模型的BUG不断修正,关注细节,全盘考虑,修正后继续测试,直至找出最佳选择。这是不是和“专注-反馈-修正”的3F法则循环是否很类似呢?
《精进》这本书,其实我是在《刻意练习》之前看的,但是因为《刻意练习》的笔记和思路先整理,导致在整理《精进》的时候,发现很多相似的观点。作为一本科普类心理学书籍,很多原理其实都是一样的,大家的理念也相同,只是叙述手法和角度不一样而已。对比起来,我更喜欢采铜老师的《精进》,也可能是文化相符把,感觉《精进》的干货多,事例准确,而《刻意练习》的事例,真的有种看的想赶紧翻页的冲动。但是,两者都是值得数年之后再阅的书籍。此时此刻,刚入社会,待数年之后,到而立之年再拿起来,对学习的想法,对时间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会更加不同吧。
个人拙见、不足之处望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