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靳志勇
2018年7月13日——7月15日,我们一行七人参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主题为“国学教育课程化的多元教学实践”第三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
研修班共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专题授课,二是教学工作坊,三是观摩课。
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学者张荣明、姚喜双、朱于国分别以“墨家、法家与儒家”、“朗读艺术”和“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内容的编写与教学”进行了专题授课。
教学工作坊分为经典教学工作坊、课本教学工作坊和戏剧化教学工作坊等三种形式。
经典教学工作坊,北京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刘伟见教授与全体学员共同走进《学记》的世界;课本教学工作坊,江苏省江阴市教研员徐杰老师陪全体学员共同备课《两小儿辩日》,下午学员上课展示,徐老师评课;戏剧化教学工作坊,广东知名国学教师苏毅为学员开启《苦乐交织的旅程》。
观摩课,由来自人大附中的刘叶翎、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小的白皛、华南师大附小的梁承穗、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小学的胡在军、山东曲阜实验中学的陈曦、山东临沂苗庄小学的周晓云等6位一线教师,分别为学员演绎了生动的传统文化教学观摩课,并进行了说课和互动点评。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理论指导,又有教学实践的深度解读和引领,参会的七位老师学习收获颇多。
近期,将陆续推出老师们的“学习心得”,通过内容的梳理,观点的把握,教学框架的重新建构,自我的反思,相信所有的理念会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外显为我们新学期的教学实践。
今天,推出张聪颖老师的学习心得——《走进孔子故里,聆听先哲音律》。
走进孔子故里,聆听先哲音律
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 张聪颖
走进曲阜,走进那古人的圣地。看到那青砖红墙,古木参天。行走在古老石头路上,我顿时觉得穿越如此,仿佛看到稷下学宫的盛况,看到颜回、子路等学子在侃侃而谈。今天有幸来到传统文化之都曲阜学习,学习古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7月13日,我们参加了人教社组织的“第三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开幕式有人教社国学办主任李娇龙主持。人教社主编王维花、山东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等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就现在的传统文化做了详细的分析交流。随后,开始了高密度、大容量的课程学习。
百家争鸣
南开大学张荣明教授就墨家、法家、儒家三者的异同点展开详细的讲述。从墨家的“兼爱”开始,“兼相爱”就是要以爱为目的,爱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在爱的环境里生活。但是这种纯爱的环境并不存在,张教授举出孟子说“兼爱就是禽兽”,这样的言辞也只有在那个文化百花齐放的年代才能有,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才使得当时的文化繁荣。
法家的思想商鞅、韩非子等人把“法治”治国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让当时的秦王朝能从偏安一隅的效果迅速发展到吞并六国而称霸天下,这离不开法家的思想。法外无情,才能富国强兵,这样虽然能够成功,但是过于激进的做法,也让秦尝到苦果,秦二世则亡。
其实这些在讲到儒家的时候就解决了,“中庸之道”更符合现在和谐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我们做人的标准。 从张教授的讲解中我们又重新跟古人进行对话,受益良多。
朗读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汉子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总策划等姚喜双教授。他带来的朗诵的艺术,一开口就语惊四座,真是让我们听到真正的播音,中央电视台的播音腔,真是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一首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人,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哲学命题”,毛泽东在这首诗中都作出回答。通过这样的讲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歌未竟,东方白”的含义。
姚教授讲授了怎样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在表达中如何合理巧妙地运用。发声讲究“沉、匀、通、灵”,沉,做到气沉丹田;呼气要匀,要用闻鲜花的感觉来吸气;一气呵成,让自己的气通畅,这样发声才不会累;声要灵活,因为声分高低、虚实、缓急、强弱。声未到,意先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用“声音”来表达情感。
怎样才能合理的表达呢?姚教授从三方面进行谈论,1、抓整体2、抓重点3、抓本质。分别举例《静夜思》、《纪念鲁迅先生》,声音要虚实结合,要各得其所。这些都让我们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好的学会保护自己的发声,更好为我们的学生讲好每一堂课,使他们享受课堂每一分钟。
苦与乐的交织旅行
苏毅教学艺术倡导者,教育艺术中心的创始人,戏剧化教学的倡导者。他从表演方面来走进课堂,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课程,整整持续了一整天。戏剧化工作坊,我们感受到是全新的、令人完全投入的课堂。
刚开始苏老师为了让我们进入课堂,进行拍手游戏,双手拖住对方打反手,看看哪一组快,让我们快速进入状态。这些开场的小游戏,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温馨。接下来,我们开始在课堂上走动,老师喊停的时候,我们停下来。说反义词,做相反的动作,这些都是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接下来,老师让我们摆出理想之局、书香门第等家里的物品摆设,让我们畅想书香门第之人是怎样生活的。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老师让我们走进刘禹锡,了解他的一生。
1.高中之时。
2.当官之时,家具摆设。
3.分四组讲解关于刘禹锡的故事(a宦官转正 b取消进奉 c打击贪官 d抑制藩镇)。 这四个故事,学员进行演绎,让我们更设身处地地了解刘禹锡、王叔文等人的生活状态。
4.革新失败以后。老师让我们听着音乐,在房间里走动,模仿刘禹锡发配边疆时候的情景。
5.刘禹锡被贬,写作《陋室铭》。我们又演绎了刘禹锡写作《陋室铭》时的创作状态。
6。刘禹锡母亲去世。众学员演绎为其母抬棺。所有的这些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禹锡因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
7.唱贺诗。苏老师让我们把诗,唱出来。
经过这一天的学习,我真是大开眼界,能让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是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体会到诗人或者作者真正的心思,才能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地与古人对话。
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是我与作者,我与作品的对话,更重要的意义是在戏剧演绎中,我们重新和自己对话,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实现共通互融。
我希望在未来的新学期,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在戏剧化课堂上,寻找文化之根,做人之本。
快乐学习小古文
梁承穗老师《叶公好龙》、周晓云老师《芙蓉楼送辛渐》,她们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吟诵古诗。
梁老师是运用解释汉字,从甲骨文到现在文字的解析,让我们更能直观感受到汉字的变化,学生们能从在吟诵中学到更多。
周晓云老师一开始就教孩子怎么吟诵古诗。从平仄发音,到手势的节拍,让孩子如古人一般吟诵。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课堂的氛围。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把每一个诗词都变成音符,让我们在律动中学习,真切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感染力。
小结
经过这三天的学习,我重新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礼。
这种洗礼,既是知识量的扩容,也是观念上的巨大革新。从不同角度解读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方法和古人对话,我们要汲取众长,补己之短。做到运用自如,才是真正不虚此行。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能屹立世界千年而不倒,这就是有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根本。我们现在提倡传统文化,看到如此繁荣的文化景象,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幸福。
当然,我们在认清楚这一切之时,也不能盲目地跟风,要做到自己心里有杆秤,才能丈量这些文化的真谛。
今天的学习,为明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才能“闲庭信步”地运用,才能让传统文化课堂更高效,学生更受益。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如何“承”,这是我们下一步更应该思考,着重实践的。
孔子故里,我已见到;先哲音律,我已听到。带着这份尊贵的神圣,未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现场 板书 环节 教材里的国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