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体关系理论中,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展现,在关系中改变。
对个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主体,那便是自己。自己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作用到的都是客体,而客体多是我们所渴望的,是我们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基本定型,大概是在6岁之前。我们首先是与妈妈、然后是爸爸,以及爷爷奶奶姑姑大伯等其他在我们小时候出现的重要的人和物所构建的关系,逐渐内化到灵魂深处,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越来越多的人,新的关系也在不断地搭建。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会重复着被投射到一个个新的关系中,并且想把新的关系变成符合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这意味着,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养育自己,会使得自己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
笼统一点来说,一个成年人现在怎么和女性打交道,这源自于他小时候怎么和女性家庭成员打交道;现在怎么和男性相处,也常源自于小时候如何与男性家庭成员相处。一个人控制欲很强,多是因为儿时家庭中说话最有分量的家长控制欲很强,不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会被管着被指指点点;一个人很缺乏安全感,多是因为孩童时经常与妈妈分离。一个人性格内向,多是因为小时候在家庭中没有发言权或者说话常被忽略不被重视甚至被打压被指责....
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汇、自卑、自信等,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个人特质,但实际上,这些词汇表达的都是关系。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时间往后推移,除了和父母等人之外,新的关系会出现,自己想重复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而新的关系的另一方也想重复他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交织碰撞,双方你来我往切磋较量,于是,性格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性。
性格,在关系中疗愈。性格在关系中有了改变的可能性,自然就有了往好的方向改变的可能性。经常可以看到,热恋中的情侣双方,似乎都会变得孩子气。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退行”。亲密关系中伴侣的陪伴、理解和接纳,接得住另一半的不好,使得另一半能够退行到当年受伤的地方,从而重塑性格中的一部分,性格便在关系中疗愈了。
皮克斯的《寻梦环游记》里说,当世界上不再有人拥有关于你的记忆时,你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自己没有被“看见”就等于自己不存在,哲学家的表达是,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所以,只有在关系中,自己才会被感知到,同时也才能感受到别人。性格在每一段关系中轮回上演,即是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