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渡边淳一谈写作(一)

渡边淳一谈写作(一)

作者: 孙学忠 | 来源:发表于2024-06-15 18:29 被阅读0次

一  主题发现

1,小说的原点

既然要写小说,就要明确地知道自己内心想表达什么。这就是小说的原点,也是初心。

2,抓住内核

通过文章传达什么,这就因人而异。最为重要的是自己内心深处要有抓住内核的热情。只要抓住这一点,即使文章表现不够成熟,学识不够丰富,这些不足也能被掩盖掉。

3,观察心里褶皱

有了写作热情,怎样由此寻找属于自己的矿脉呢?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试问一下去挖掘。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小说归根结底是写人的真心,所以,面对他者,必须冷静地,有时冷酷地甚至施虐般地分析。

所谓写作,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将掩藏在他人和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暴露出来的工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让你惊讶或心动的语言,或者能够触及人的真心或真相的语言,千万不要忘了记录下来。

四  ,跳出常识

从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开始提炼内核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丰富的感性认知,同时也要具备观察者的眼睛。

人当然不是片面的存在,无论是谁都善恶并存。事实上,既没有完全善的人,也没有完全恶的人。所以不把它描写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在写人。也就是说,如果只写人善良的一面,那就不是小说。

能描写世间伟人内心阴暗的一面,或者写出凶残的死囚内心潜藏清澈的一面,那才是真正的小说。

这就像我们所说的,如果狗咬了人是不会被报道的,但要是人咬了狗那一定会成为新闻。如果你按常识去写,是很难被叫做小说的。这是因为在伦理常识的架构中,人的形象是被有意识创造出来的,与人的本能总是多少有些差距,于是就会产生虚假。把新闻记者和作家加以比较,就能明白这里所说的视角不同。

比如,政界发生了受贿事件,这时记者会根据常识撰写类似“打击巨贪”伸张正义的新闻报道。但是作家会通过自我这个过滤器来描写这件事。如果自己站在同样的立场,眼前摆着一笔钱,可能也会收下。像这样以同样弱点的自己为原点去创作的就是作家。

记者大多时候不会通过自己这个过滤器去描写,所以看起来很有气势,绝不会脱离常识性的认知范围。被称为硬派评论家的人中也有这种把自己置于制高点,光发表正确言论的单纯之人。但是小说的世界里,以这种简单观点去思考事情的话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果从常识论去塑造小说人物,那就会成为蹩脚的说教,是不会有读者的。

还有,初次写小说的人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过度追求描述事件。希望千万不要忘记写小说不等于写事件,事件终究是为写人而服务的。或者说,只不过是为了吸引读者而存在的工具。如果忘记这一点而只写事件不写人物,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没有内涵的贫瘠的小说。小说不是剧本,不能只追求故事,如果不去追究和描写其中的人物心理,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小说。

五,自我是什么

作家之所以能持续创作,重要的还是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此同时在该领域能够新发现很重要。写作是一个需要个性的工作。怎样发现自己的矿脉,并耐心地持续挖掘下去,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总之,写小说就是探寻自我是什么并对其表达的一项工作。

如果有人找不到主题,那么可能就是因为他还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或没有认真去追问。

再次重生,主题就是把自己一生影响最深刻的事情弄清楚并进行在构建,然后从中发现新鲜事物,也就是从中发现矿脉。

第一章,二  小说取材和创作方法

一  ,取材的基础

一部小说由作家从过去获得的真情实感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想象和虚构而构成。

二  ,怎样去感受,

取材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正确对待构成小说舞台的地域和风土人情。近距离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气氛很重要。

三 , 广泛的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旅行经历在内的多彩的人生经历对于小说的深度和广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到各地去看看,然后把所看所想消化吸收并融入作品,使其增加广度和细节的精度。因此仅在某个特殊领域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经历方面有很大缺陷。当然了,窄而深并非没有优势,但从整体来看会陷入描写单调且重复的危险之中。

四  ,对像之中

包括恋爱小说在内,大多数以男女关系为题材的小说,根本上还是写自己的体验和实际感受。但是,如果为了取材而刻意和谁交往,看上去貌似理所当然但其实不合适。

要亲自去感知,我想这是广义上的取材根本。

第一章,三  开头和结尾

不仅是小说,故事的构成就是——起承转合,即开始发生、继而转承,然后逆转,最后结局——原则上都是这四部分。至于把重点放在哪一部分然后推进整体情节的构成,这因人而异。但所有作家特别用心的就是开头和结尾。

一 , 什么是好的开头

其中尤其是开头,因为这是最先映入眼帘的部分,所以在吸引读者的意义上尤为重要,是所有作家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的部分。

但是不管吸引人多么重要,过分的话会有种虚张声势的感觉。所以没必要去思考离奇古怪的开头。而是要通过开头去表现作品主题,作家赋予作品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作家自身的意趣和美学意识。如果是短篇,那么同时渗透了作品主题和作家个性的开头就是很理想了。

好的开头写起来真不容易,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开头写好的话,那么后面的文章就会变得生动起来……

在这里作者以自己的小说《一片雪》为例,讲了开头的重要性。另外又解读了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的开头,建议有空多读多学习。

当然了,开头的表现形式很多,有的以突然的对话开始,我认为很难表达象征意义,所以我个人不会用的。作为实际问题,以会话进入故事多少会有些大煞风景,类似的例子也不少。我觉得开头部分最好还是尽可能地使用能表现主题的风景来写,或能暗示出场人物心理的象征性的描述。

顺便提一下写完开头的下一阶段的事。大多数的小说需要在开头后的几页中,把什么样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地方打算干什么说清楚。我发现,有的作品这时候往往会继续在短短的页数里说明所有问题。当然我们需要让主人公尽早出场,但过于着急地去说明反而会破坏文章的节奏感。虽然我不赞成拖延主人公的出场和相关说明去考研读者的耐心,但也不必操之过急。

这也是仅次于开头的重要问题,最好让读者看完开始的两三页就能大致明白。

二 , 什么的好的结尾

想好了好的开头,由此开始小说创作,与此同时,有时想到了一个好的结尾,于是写作变得快乐。说的极端一些,有时可能为了写最后一章的结尾而不断地写下去。

但是,如果结尾过早成型的话,反过来会被束缚住,致使小说整体结构不合理。

如果说开头表现的是作家的感性,那么结尾表现出来的则是作家的特质。根据结尾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作家是抒情式的,还是逻辑性。还是清醒派的,抑或是自我陶醉式的,这些特质都渗透其中。不管属于哪一类,重要的是读者的感受。换句话说,结尾部分是情感净化作用必不可少。

如果结尾没有情感净化作用,就好比期待落空,读完后会很难让人接受。我希望最好在读完后留下余韵,留下慢慢渗透心灵的东西。

此外,和开头部分一样,结尾再好,它之前的部分没写好也不行。

如果写到后半部的八成或七成,不制造紧张感并慢慢收尾的话,那么好不容易想出的好结尾也很难发挥作用。特别是长篇小说,受精力持久度的影响,写到这里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如果懈怠了,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满盘皆输。

电影也是如此,结尾出色的可以说是杰作。出色的结局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全篇的主题,逐渐渗入人心的感觉。

经常看一些新人的作品,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没有情感净化的出口,即使读完了也没有感同身受的认同感。读者很难想被感动一次,作品却不给这样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最让人无奈的是有些人写的结尾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即使他有相应的理由,但如果得不到读者共鸣,也是要消化不良的。

总之,开头和结尾在写之前都要实现预测一下写出来的样子如果能相互协调的话,就像相当成功了一半。

三  ,心理描写的篇幅

在心理描写方面,小说与其他媒介相比,特别是与图像视频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小说特别适合描写不同的细微的人物心理,作为作家不能不去发挥这个优势。甚至可以说,如果一部小说没有好的心理描写,那么它根本就没有作为小说被创作的意义。

小说所最擅长的心理描写不一定是动态的。例如,一个女人一整天没动,坐在房间中。表面上却实是默默地坐着,但是她内心可能在想很多东西。这些心理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却能够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描写的妙用。

嘴上说着好吃,内心却不觉得;表面上赞成,实际上却觉得难以接受等等,把这些仅用单纯行动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写下来,这正是小说这种媒介的拿手之处。可以说,只有写出这些东西才能发挥小说的力量。

在描写这些微妙的心理波动时,必须尽量住意不使用断定式词语。不用“是这样”“是那样”这种表述,而是用“可能是”“好像是”等这些含蓄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描写出内心深处的心理。

在考虑心理描写这个问题上,作者建议阅读卡缪的《异乡人》这篇小说。昨天我断断续续看了一部分,深受启发,打算今天无论如何要把它看完。接下来还有川端康成的《雪国》也要深读,感觉时间上太紧促。

四  ,风景描写

与心理描写一样,风景描写在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像川端康成的《雪国》,开头部分不仅是出色的心理描写,同时风景描写也很棒,共同营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是否有出色的风景描写关系着小说有没有丰富的内涵,如果没有的话,小说就容易变成只剩下情节的枯燥小说了。

为了很好的进行风景描写,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观察力。夕阳西下,在高层建筑的休息间透过窗子眺望城市中夕阳下的风景,淡淡的烟蔼中,西边的天空被染成了红色,只见富士山的山顶若隐若现。如果看到这样的风景,怎样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呢?或者是乘电车看到一对情侣在嬉闹,我们又该怎样描写呢?因此,就需要经常地观察和描写事物。

我们不能满足于用陈旧的语言,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训练方法,保持对俳句过诗歌等的创作兴趣是很有效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练习怎样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

总之,风景描写的原则就是亲自去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

五  ,时间倒叙

怎样在小说中设定时间。一般来说,在小说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时间倒叙。

首先,A在开始出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现在做这样的事,其理由要返回以前进行说明。这是很方便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缺点是如果过于随意地使用,那么小说情节可能会无法推进。

比方说,要写男子A与B的亲密关系,那么与其描写他们变得亲密并继而加深了这种关系的过程,还不如直接设定他们原先就有这种关系,然后用倒叙的方式来描写这一部分,这样相对会比较容易。但过多使用倒叙也可能会让小说整体变得粗糙。

因为主人公基本是向前的方向,或者是向着未来前进的,所以,主人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产生关联,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展现他的人物性格,这样才是自然的。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最好把回到过去进行倒叙的方式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总是从现在的节点回顾过去而不往前发展的话,那么小说就成为了固定的没意思的东西。

另一方面,关于未来,原则上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来说,都是看不到的,可以自由地去写,也比较容易写,但是写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推测的表达方式,而断定式表达方式基本上不能用。

如上所述,时间的处理很重要,一旦混乱了,就会成为不知所云的小说。推动时间的方法,最好还是追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形式向前推动,这是比较自然。当然了,长篇和短篇的时间处理方式也不同,后续会详细讲解。

第一章  四  题目和命名

一  ,重要性

应该说小说创作从取题目开始时就开始了。题目象征着作品的整体。如果取了一个合适的题目,那么作品整体的意象就会扩展开来,就可能会更打动读者。

如果题目很顺利地定好了,那么在写作品的时候心情也会愉快。会时刻保持着一种高昂的状态。如果对题目有所不满,就总会有那种被拖累着并且很难逾越的感觉。因此取题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关系到作品的内容。按照作者的说法,取好题目也是作家的素质之一,我想,这样说似乎一点儿也不为过。

过去有些人认为在题目上耗费精力没有意义事实上在进行文学奖的作品评审时,仅是因为题目出色就可能获得相当的好评。哪怕是企业推出新产品也会为命名耗费大量的时间,由此可见题目的重要性。

二  ,从我的作品谈题目

渡边淳一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谈了作品题目的有关问题。他的长篇小说《泡沫》最初是以《幽会》为名,后来他认为“幽会”作为短篇相对来说比较合适,但是作为长篇的题目总有种油腻感。这部小说写的是男女之间不断涌现出来的越来越热烈的情爱,如果用“幽会”就太过于直接,太接近主题从而让作品有些沉重感。

由此来看,长篇小说的题目如果过于太直接,太接近主题的话,有时会给人不舒服或表达过度的感觉。

那么从哪里获得题目呢?据说很多作家一般在自己思考的同时,也会从词典或诗集中寻找合适的词汇。

题目重要的是表达内容,但同时也要表达出作家的意图。如果羞于表现而过于控制的话,那么就会成为毫不起眼的题目。反之,如果过于自我陶醉,也会令人生厌。

题目不宜过于直白,直白显得太无趣,会剥夺读者的想象余地。

三  ,人物姓名

想取一个姓和名都有魅力的名字和取作品的题目一样,是件让人绞尽脑汁的事情。渡边淳一为此准备了好几本毕业花名册。他建议,主人公名字不能太奇怪,并且最好用些不常用的姓名。但是过于标新立异也会失败,这其中的平衡很难把握。

第一章  五  视点•会话•旁白

一  ,小说的人称

所谓设定人称,就是把主人公的视点放在何处的问题,相当于摄影中的聚焦。可以说人称是小说的基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形式,事实上小说几乎没有用第二人称“你”作主人公的。即使通篇使用了“你”这种倾诉模式,但多数情况下这个倾诉人才是主人公。

第一人称小说以“我”为主人公,然后把视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其中仅用“我”一个人贯穿始终的小说被称为“私小说”。与此相对应,第三人称小说是指把角色的人物心理全部描写出来的写作方式。作家现在比出场人物更高的立场上,以全知者视角指挥各个人物的活动。当然在这里“我”这个词语并不会出现,原则上是把几个出场人物的各自的视角交织在一起进行多层次的叙述。

对于初次写小说或者不适应小说创作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称不统一。就像照相时相机不聚焦一样,读者会被左右摆弄,而不知在阅读时把视点聚焦于何处。为了防止这一点,就需要作家首先确定以第几人称去写,这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决定以“我”为主人公,那么就要以我贯穿到底,如果中途突然出现其他人称的视点,那么小说就会散架。

所谓视点集中的问题,对广义上的第一人称小说,也就是包括“张三”“李四”“王五”等某一个人的视点去创作时也是同样的。如果写“张三”,那么从头到尾就要以“张三”一个人的视角去描写。这是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写第三人称时要同时推动多个出场人物,因此这种控制会变得很难。所以有时视角会变得混乱。为了避免这一点,可以第一章写“张三”,第二章写“李四”,第三章写“王五”,这样每一章用不同的人称分开写,然后第四章再回到“张三”。总之,用第三人称创作需要更高级的技巧,所以不适合初学者。但从防止视点不聚焦这一点来看,可以说用第一人称创作会更安全。

二  ,各种人物的特点

如果把人称固定为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某种程度上设定好该人物的身高,长相,性格以及生活环境等,然后作者让自己要变成那个人。如果这部分准备不充分,那么小说就会半途而废并最终失败。经常说男作家写女主人公,女作家写男主人公比较困难,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必须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异性去创作。这实在太难了。

总之,为了让主人公显得真实,必须要让他的行动和想法符合其本人的立场和环境,因此要充分把握好主人公的心态。

除此之外,小说还需要深刻挖掘主人公特有的内在精神,有时要暴露其内心想法。一般一第一人称为男主人公的小说,随着对这个男人内心的不断深入,这个一定男人不是所谓的好男人。这是因为在写该人物诚实和认真的一面的同时,也必须要写出他内在潜藏着的狡猾和自私的一面。也就是说越是追寻他的内在,你就会发现他离所谓的好男人越远。而这种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更好写一些,其原因在于,即使女人的内心再险恶,但是只要男主人公没有看透,那么仅仅凭着映入男人眼中的美,她也可以独善其身。

反过来,如果以女性第一人称来写,男人只不过是女人眼中的男人,无论多么优秀都可以,而女人则要深入其内心去描写的。所以,她内心潜藏的自负或自以为是等毛病要写出来才行,而不是一个表面上的好女人。

像这种第一人称的小说比较稳定,也适合深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但是从一个人的视点出发,写作范围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写社会事件或战争等需要分开写很多出场人物的作品时,有时候第三人称更容易创作。

三  ,对话和旁白

对话和旁白的比例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说的极端一些,,即使整篇都是对话也是可以的,或者只有说明和描写也没关系。

但是从一般标准来说,不管是第一或第三人称,旁白和对话的比例一般是六比四或者七比三左右,旁白要稍多一些。这样比较安全。如果对话比这更多的话,整体上可能会变得松散拖沓。换句话说,对话是很难写的,失败的概率很高。特别在初学者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省略不到位的情况,这样还不如不写对话。例如:

“喂,是那样吧。”

“嗯,是的。”

像这种松散的对话一旦多了,就会失去紧张感,所以要么删去对话,要么用旁白进行补充说明。

一般原则上会用旁白去弥补那些会话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补充不是单纯的会话补充和说明,而是能让会话和旁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把场景和深层次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总之,如果能表达到对话和旁白不重复,而且可以相互支撑,甚至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就是最理想的了。因此,尽量省略掉多余的对话是十分必要的。以会话为主的名作,可以参考海明威的《杀人者》。

旁白在小说中和对话类似于车的两只轮子,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对话,仅靠旁白小说也可以成立。

当然了,旁白分风景描写、心理描写、一般状态描写等各种形式。一些新人的小说中对风景和心理描写比较敷衍,这样会让作品给人以轻浮的印象。

这其中风景描写首当其冲,必须补充说明场景以及出场人物的心理才行。

不管是会话也好,还是风景描写也罢,通过不同的写作方式,是能够更深刻更鲜明描写出场人物的心理和状态的,因此,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旁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小说有很多种,但是尤其是男女小说不能缺少风景描写,其中的心理描写不是道理的罗列,而且通过驱动风景来营造氛围,表现微妙心理,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平时培训良好的能过灵活运用旁白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 ,优美还是节奏

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首先是容易理解的,这不仅仅是指易懂,也指通过阅读该文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或者能够理解主人公的性格。这是好文章的首要条件。

进一步说,理想的好文章是能够激发想象力的,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第一步要做到准确表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创作,用自己的语言把心要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好文章不要滥用副词。比如“红色的太阳”不能写成“非常红的太阳”。有些人觉得用上“非常”“很”等副词,会有强调的作用,但是过度使用会消弱原有的意思,并且令文章失去张力,节奏也会乱。

此外,也不主张用形容词。例如“美丽的脸”这种表述就没什么意思,不去写成看起来漂亮,长什么样的眼睛、鼻子等这些具体内容。或者通过其他描写让人感受到“美丽”。也就是不正面描写美丽,反而把美表现出来了。

如果不摆脱“美丽”“出色”等用起来方便的抽象词语,不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

此外,也要避免使用惯用句。例如:“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中的“淅淅沥沥”就是典型的惯用句。这种表达太老套,应该寻找适合表现那个气氛的属于自己的语言。像这样既通俗易懂,又会用自己固有的语言来表达,才是好文章。

文章归根结底就像一个人一呼一吸,与呼吸的节奏有关系。因此用短句一点点进行分割而形成节奏感的人,就要配合着这种节奏感加入标点符号。如果仅是模仿别人的话,那就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文章也没了独特性。

第一章    六  人物素描

一  ,从特殊到普遍

对于小说来说,最重要的是描写人物,不管塞进多少知识和信息,也不管风景描写有多么出色,如果不写人的话,那么从这部小说中就很难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比如现代小说,即使把当时的时代背景,服装以及风俗写得非常到位,但是如果重要人物写得马马虎虎,那么这句作品是抓不住读者的。这与学术论文不同,小说的原点就是人,人写的好不好就成了评价的标准。

怎样进行人物素描和如何塑造主人公影响呢?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不管是什么样的,怎样去设定都行,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的一点是要先通过描写特殊然后再推至普遍。

也就是说,即使写的是离奇古怪的人物,或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抑或是完全找不到槽点的善良人。如果挖掘主人公背后的故事,追溯其原点的话,就会发现他与其他人的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小说必须在根本上让人们对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上产生思考,即小说必须要有让人产生共鸣的部分才行。

即使同样是杀人犯,不要只写杀人犯的外在表现,也要描写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这样读者才能发现人类潜意识中隐藏着的共有的东西。或者某些人即使做了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但其原因是谁都会抱有的想法。一旦换做了自己,也会做同样的事,或者也会产生同样的心理,也就是读者从小说中发现我们人类普遍存在的东西。

如果仅仅是离奇的故事,而不能唤起读者普遍的感动,那么该小说就没有说服力,从而让作品陷入自以为是的境地。

但是必须注意,不要因为普遍性重要,就去写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懈奋斗的男人,或者喜欢玩乐而到处游玩的人等等诸如此类的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这是没意义的。我们写出来的人物不是这种肤浅的普遍性,而是此人无论善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追寻这个人物的过程中,会隐藏着使读者共鸣的力量。

二 ,  怎样进行描写

读小说最令人乏味的就是人物太普通,或过于模式化。

一般来说之所以会模式化,是因为对人进行了模式化思考。比如,是男性就要有个男人样,是女人就要有女性的柔弱,也就是过于被既定观念束缚,而缺乏自己的眼光去观察。

具体来说,在描写各种职业的时候,是医生就要本着人道主义选择去救人,是护士就要像南丁格尔的誓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奉献式人物,银行职员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家庭……诸如此类都是一个模式的写法。

这种模式的写法在精神描写方面也一样。被女人甩了就要发怒,被欺负了就要憎恨被表扬了就要高兴。如果只是这样的普遍心理来描写人物的行为,那么就很难产生对于人的新发现和展望,也无法洞察人的内心,因此,在小说创作中要舍弃过去的模式,同时加入兴是第一季作家特有的发现。

仅仅依赖于模式的小说会从根本上被颠覆,从而失去新鲜感。所以即使是杀人动机与之前的用容易理解的理由而杀人的这种模式相比,卡缪的《异乡人》说描写的那种没有理由的杀人反而更有吸引力。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默尔索用枪杀了人,但是并不是特别憎恨和针对而杀人,原因很难说明白。就像他说的,因为那时太阳闪闪发光,所以就突然扣动了扳机,可以说就是因为这种人为的不可思议的不合逻辑的,没有道理的理由而杀了人。

报纸上经常出现杀人的新闻,而原因多是因为欠债,而整日苦恼,或家庭不合等等,这些都是事后有别人想到的。但是既然选择了当作家,但是就不能满足于这种模式化,而是要思考再深入一点,会不会有别的原因?或许根本没有要死的想法,但是在电车开进正牌的那一刻,突然发生了被拽进去的猎头一定要抱着这种进一步追寻答案的想法。

最后编辑于:2024-06-24 17:34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 书摘:渡边淳一谈爱情

    渡边淳一| 人类社会里,只有爱情从来不会进步 渡边淳一说: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迅猛发展,但有一种东西是完全没有进步的,...

  • 渡边淳一......

    十年前读《夜潜梦》我曾做的笔记,想不到那曾经是出自我手的文字 渡边淳一作品 第一章,初秋 我写下的感想:秋,便意味...

  • 渡边淳一

    最近看完了渡边淳一一系列书,其中有《男人这东西》、《女人这东西》、《丈夫这东西》、《光和影》、《情人》、《失乐园》...

  • 不分手的理由

    今天读了渡边淳一的《不分手的理由》,从大学开始读渡边淳一,从《雁来红》《失乐园》、《男人这东西》,渡边淳一可能因为...

  • 钝感力

    在渡边淳一的《钝感力》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渡边淳一之前的写作并不是很强,投稿之后往往都会石沉大海,但是...

  • 《情人》渡边淳一

    记得第一次看到渡边淳一,是偶然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男人这东西》,然后旁边又放了一本《女人东西》,当时就想,这一定是...

  • 读书:渡边淳一

    为了买是枝裕和的随笔,顺便挑了这个秒杀低价的《瓦砾中的幸福》,火车上随便翻,一本并非很出名的书,带来的体验超过专程...

  • 渡边淳一《情人》

    会议着实有点无聊,打开kindle,倒没料到竟一口气读完了渡边淳一的大作,《情人》。 震撼是没有的,有的更多的是共...

  • 渡边淳一《情人》

    很久没有读日本作家的书籍了,午休前偶然翻到渡边淳一的《情人》,整本书刻画了能量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 渡边淳一《情人》

    看过了你们的幸福,我想选择我的幸福,即使在你们眼里那是一种罪过。 渡边淳一这个名字很早就听过,在他的名字前面总有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渡边淳一谈写作(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rz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