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读书体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不过,最近我发现,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烦恼:
读书虽是好事,但是很少真正从中受益。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
读完了就完了,什么也记不住
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哪些对自己有用
耗时费力做了很多笔记,基本上不看
读了几百本,收获少,没用武之地
尤其是刚刚逼迫自己建立读书习惯的人,容易被这些拦路虎吓倒,以至于对读书这件事越发兴趣寡淡。
那么,知识吸收和读书体验不佳,根本问题到底在哪呢?
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掌握合适的读书方法。
而我们之所以没有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小到大的学校生涯中,我们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读书习惯是依靠记忆力实现的:
逐字逐句去读,记忆背诵,重要考点反复阅读。
此外,我们告别学校生活后,就停止了学习,没有广泛涉猎各种新知识,比如了解和实践优秀的读书方法。
所以,我们即便进入职场了,依然是学生思维,读书习惯还是应试教育训练下的那种。
但社会上的竞争不是简单的比拼谁的分数成绩高了,而是从表达力、思考力到人际交往力等综合性素质的角逐。
而且,我们接触的读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有文学书,个人成长书,社科书等等。
要是按照我们以前的方法习惯,就会感觉有点跟不上步伐了。
所以必须要按照实际情况,迭代自己的读书技巧。
今天,我也分享一些自己整理的学习方法,帮助提升读书效果。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分析看看关于开篇提到的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有这几种。
1、全盘吸收作者的逻辑,没有自己的框架。
一本书没有重点地从头到尾读完,并根据作者的目录逻辑整理笔记和思维导图,完全没有打碎内容,形成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认知框架:
如这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场景下可以使用?
2、靠记忆,不是理解应用。
无论什么书一字不落地阅读,并希望自己可以一次阅读就能记住,反而忽视了学习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自己带来改变、解决问题。
而改变的第一步就需要理解和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
3、只阅读,不思考迁移。
追求阅读完了的满满成就感,关上书也关上了脑子,却把最重要的环节遗忘了:
不去深度思考书中的内容对自己有啥关系,如何使用,帮助自己解决哪些问题。
4、没有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书籍。
盲目去阅读大咖推荐的优秀书单,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当读一本书没感受,枯燥难懂,毫无兴致,就说明这本书不合适现在的我们来看。只有当自我认知水平和书籍内容比较匹配时,才是收获最多的。
简而言之,这一切问题的共同之处,就是我们深加工太少。
如何解决呢?接下来,我分享一些技巧,希望能帮助到你。
求快,不如求慢。
知识大爆炸时代,人的一生却短短几十年,知识总是学不完的。
在社会的高节奏发展下,我们焦虑,害怕失去机会,凡事求快的心理很普遍。
不过,对于学习阅读这件事,欲速则不达,如果我们不掌握良好方法,反而效果甚微。
慢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
“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我读书不再追求速度。
相反,我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所以慢下来不求快,就可以给自己留足理解思考,内化整理,应用实践的时间。
这样自己就能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不依靠记忆力来记住知识,更容易学以致用。
这里,再介绍成甲老师讲过的——“熔断不读书法”。
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
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求多,不如求精。
天下之书多如牛毛,我们应该把读书的关注点变化一下:
不追求自己读了多少本书、几分钟读完了一本书,而是追求自己通过读书带来了哪些东西。
这就要求我们不以数量论英雄,而是看质量。
看质量就是看自己从书中吸收了什么,为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
我非常认同《认知觉醒》作者提到的这个观点: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想做到这个就必须追求精华,在阅读中,既要挑选经典好书来读,也要学会抓住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反复咀嚼。
只要书中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自己就赚到了。
这就是不贪多。
既要输入,也要输出。
其实,输出比输入更重要。
输出本身就是在整理思绪,整理知识的过程。
不管输出形式和结果是什么,都对知识进行了深加工,比如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写成文章......
深加工的好处,就是我们在不断梳理自己接触的知识,并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认知觉醒》此书中提到: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
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也就是说,我们输出(主动学习)的环节越深入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其中,教授给别人,内容留存率能高达90%。
输出很累,很费时费力,但却是效果很好的方法之一。
问题导向找知识。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还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我们没有让知识和自己产生关联,为自己带来改变,知识只是停留在被知道的层面。
而让知识发挥最大效能的办法,就是:问题导向式学习。
也就是从自己遇到的问题出发,去主动在各种渠道寻找答案。
这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可以让知识高效为自己服务,解决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
《好好学习》的作者也提到: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可见,问题导向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记住了知识,也真正高效学以致用起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最后,关于读书方法的详细内容,我也推荐几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好好学习》
《认知觉醒》
《跃迁》
《认知红利》
《如何学习》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