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与京东的事件引发了许多争议。首先我明确表示,打电话去骂京东客服的行为不理智,完全没有建设性。此外,有人说“哪个品牌和杨笠合作,市值就下跌”,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因果逻辑,股价波动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更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位艺人的风格。
如果深入了解杨笠的脱口秀内容,实际并非带有恶意的冒犯男性。她只是设置了自己是一个想谈恋爱却屡屡受挫的角色,通过个人视角戏剧化地表达情感中的挣扎。像是你得不到又很想要,就干脆说“老子不稀罕”那种酸劲儿,反而是一种自嘲。之所以“普信男”火出了圈,不仅因其争议度高,也或许是因为炒作。在她的原话里,她并没有站在高位攻击男性,而是站在“少女思春”的心境,去表达一个想谈恋爱却不顺利的弱势方视角。
事件被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后,确实更具传播性,因此建议如果感到冒犯,换个视角,从头到尾看看她如何一步步走上来的。作为作品,她最初的表现还显青涩,但到了后期愈发成熟,特别是第二季,越战越勇。
其次,从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看,事件反映了群体无意识和羊群效应。话题一旦被贴上对立标签,便会让看官们在情绪中选择“站队”,忽视了事件的多面性,只关注自己认同的一面。脱口秀本质上是基于个人视角的真实表达。每个个体的角度都有独特性,甚至有时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层次和前后矛盾。脱口秀并非一味冒犯,而是放大了自我角度的戏剧化表达,展现多样的个人视角,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商业推广中,脱口秀艺人的话被二次传播,成为营销工具,这些广告效果不该完全等同于艺人个人观点。在批评广告宣传前,不妨看看艺人作品原样,避免因断章取义而误解内容。
性别议题本就敏感。传统家庭观念正受挑战,部分不合理的观念在瓦解,宝贵的价值也受到冲击。新的观念尚未稳固,也不一定合理。在这一背景下,某些没有冒犯意图的表达也可能被误解或刻意解读。京东这次的所谓误操作,除了误读,也不排除有竞争对手的炒作成分。甚至阴谋论满天飞,从性别话题扯到平权也就算了,还有文化入侵、财阀、光明会……真佩服这些脑袋瓜。即便不喜欢某作品或艺人,也不必扯得这么远。
其实,男女对立一直存在,我们也总能感受到各种撕裂人群的舆论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来源不是脱口秀艺人,而是随意贴标签、扣大帽子的想法吧?
作为一位脱口秀“老炮”, 我认为说脱口秀是一种冒犯的艺术,并不完全,它更是一种个人视角的豁达表达。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多样性自然不会人人都喜欢,但杨笠的脱口秀并非“打拳”风格,而是她的个人色彩表达。即便有些人更激烈地调侃,它始终也是个人观点。我们可以不喜欢、不接受,但至少应该允许它的存在,好吗?
最后,做一个智慧的人,理解这些表达,或许可以尝试站在讲者的视角,去看看他的他是站在什么视角?处于什么背景?而不是一骂了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