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的你,几岁?
Day22+5组+阿洋洋+《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读书笔记龙应台65岁生日那天,刚好要从外地回台北,助理贴心地提醒她:从那天起,可以享受半票价。
于是,龙应台到“孕妇/年长/无障碍专用”窗口体验了一次买半票价,之后引发了她的万千思绪。
晚上,和一位七十岁的著名大律师朋友吃饭,龙应台便问朋友:你心里的那个你,自我真实的感觉是几岁?
律师朋友说:“我心里的我,四十五岁”,然后还用律师的精准分析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了一通。
这让龙应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美君。
在她眼里,七十岁的母亲,心里深深藏着的,是耽溺于美的三十五岁。因为这一年,母亲一口气做了三件让周围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隆鼻、文眉和文眼线。
要知道,那时候可是二十多年前的台湾,头发染成黄色都会被路人侧目的时代;即使是在更加开放包容的现代,我,也是没勇气这样做的。
而七十五岁的母亲回乡的那个夜晚,在龙应台的眼中,则是清澈如水的十八岁。那个夜晚,在“浓得化不开”的乡音氛围里,端庄矜持了一辈子的母亲把自己打开了,豪放地饮酒欢笑,放纵地释放感情。
那龙应台内心里的自己,是多少岁呢?她说,一个五岁,一个三十九岁。
五岁时的她,还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正处于对一切惊讶着迷的年龄,看荷花都是一叶一叶地看、一朵一朵地看、一茎一茎地看。
旅行时,会到路边看一只大眼睛的乳牛、一只歪嘴的胖鹅、一朵颜色稀罕的罂栗花,常常让她的两个儿子不由得感慨:好像带一个五岁的孩子出门。
而三十九岁的她,则还怀着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激情,和儿子到缅甸旅行,不愿租车,而是骑着机车,去深入穷村、探索废寺。
那快要奔三的我,心里真实的自己,是几岁呢?
我认为,一个是五岁,一个是十八岁。
四五岁的我,正是对一切最好奇的时候。我至今还模糊地记得,我在四五岁时因为好奇而做过的那些傻事。
我和小伙伴钻进一座废房子里,看到一个马蜂窝,就忍不住想看一看里面是否有马蜂,结果被马蜂蜇了脸上好几处。当时父母不在家,邻居拿了清凉油给我涂,结果扩散了,害得我整个脸都是硬疙瘩,整个人都有点恍惚了。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只想睡觉,妈妈怕我一下子睡过去了,让一个小伙伴在我旁边不停地给我说话,中午吃了饭,后来也是上吐下泻。
还有,放学回家的路上不走大路,非要沿着小坑沿走,结果掉进去,把一身棉袄都浸湿了;挤在人群中看一户人家杀牛放血,结果被别人撞到,一下子坐到盛牛血的大盆里……
这些事情,现在听起来,非常搞笑,却是我童年最宝贵的回忆,也是我强烈好奇心的见证。
现在的我,也依然好奇心满满,我喜欢看花花草草,想知道它们每一个的名字;我喜欢看天空,想象着有什么样的鸟曾从中飞过,我喜欢看天空中的云,想象着是哪位艺术家挥洒下的笔墨;忙碌的生活中,会抽空去城市中有特色的地方走走转转,去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而十八岁的我,刚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进入大学,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我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学习成绩,更要有多彩的体验。所以,后来在大四,我决定考研,去更好的学校,更大的城市去增长见识;后来,工作之后,不安于自己稳定的工作,而是不断地学习提升突破,去体验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心里的我,一个五岁,对一切永葆好奇,一个十八岁,开始渴望对生命有更多的体验。
《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有一段话,我常用来警醒自己: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者三十岁时就死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想的、所做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我也喜欢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愿我们永葆童心,永葆年轻的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