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骆秉章(1)
牛恒刚 了了的天空 2017-02-13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达南岭的脚下郴州永州一线,被阻于南岭;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致使盛夏酷暑可达41摄氏度,夜晚的气温仍可高达33摄氏度。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因此,尽管湖南号称为鱼米之乡,自古却属于居住条件恶劣的荒蛮之地,以至于贾谊分配到长沙作王太傅,自视为流放而痛苦早逝。
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湖南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古人云“深山大泽,实产龙蛇”,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让人不能对湘人刮目相看。
从屈原到欧阳询、怀素,到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到谭嗣同、王闓运、齐白石,到黄兴、蒋翊武、蔡锷、毛泽东—–
其中,还有一位“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尘封和忽视”的骆秉章,虽然骆秉章与曾国藩都属于晚清八大名臣之列,但对于骆秉章而言,其知名度却无法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相比。
如果不是在天心阁看到了那尊“红袍大将军”,恐怕也将与骆秉章失之交臂。
左宗棠在其《答毛寄耘中丞书》:“先生抚湘前后十载,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亦非所短。事均有迹,可按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如剔漕弊,罢大钱两事。”
关于骆秉章与曾国藩,也有另外一段记载:骆在湖南任职的一段时间内,和曾国藩私谊颇差,屡有磨擦。曾国藩建湘军之初,湖南提督鲍超极其怀恨,曾鼓动士兵武装围攻曾国藩住处,骆秉章近在咫尺却佯装不知。
左宗棠因女婿捐军饷之事与曾闹翻,形成仇隙,骆秉章就站在了左宗棠一边,甚至不愿与曾国藩见面。曾国藩停舟在长沙城外,骆秉章前往邻舟拜客,却对曾国藩“跬步不前”。
虽然如此,但骆秉章之于长沙、湖南,甚至是整个中国,其功绩都不亚于曾国藩。
薛福成《骆文忠公遗爱》:“曾文正公督两江,凡湖广两粤闽等大吏之黜陟(升降),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骆公督四川,凡滇黔陕甘等省大吏之黜陟,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二公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
《清史稿》对于骆秉章的评价:“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于水火,乃其殁,巷苦罢市,遗爱之深,世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
总之,无论是作为湖南人的骆秉章、还是作为骆秉章本人,都值得去细究。
牛恒刚:2016年11月14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