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见
努力接近大师,力争成为精品

努力接近大师,力争成为精品

作者: 米老爹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17:09 被阅读0次

    ——看京剧《梅兰芳 蓄须记》

    10月22日晚,在梅兰芳大师诞辰125周年的日子里,观看了由江苏京剧院演出的原创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这部戏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首先是编剧不错。要在舞台上再现大师的风采是个难题,很不容易,编剧尽了最大的努力接近大师。全剧从梅兰芳返回故里泰州祭祖的“楔子”开始到在故里接到周总理的信决定到日本访问演出的“余韵”结束,用“拒票、拒演、写画……蓄须”等场次把梅兰芳的大师风范和铮铮铁骨表现得较为突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戏剧冲突紧紧围绕着不为侵略者演戏展开,一个接一个,渐至高潮,结构紧凑。特别是唱词下了功夫,亦雅亦俗,既能让一般观众听懂,又有浓浓的文采,还有传统京剧的韵味溶于其中。

    其次是演员不错。无论是外援的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还是江苏京剧院本团的青年演员,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唱、念、表均非常到位,可见付出了努力。傅希如下了功夫。戏中有不少青衣的动作,如兰花指、碎步圆场等,甚至还有卧鱼和《天女散花》的彩绸舞等高难度动作,这对于一个文武老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可是傅希如自如地完成了这些动作。虽说离梅大师的水准还有一定距离,却也是很标准很不错的了!

    还有唱腔设计在整体上是不错的,特别是梅兰芳的唱腔,很好听,有京剧传统的韵味,也符合人物的特点。板式较齐全。其中梅兰芳和朱先生的一段对唱很出彩。不过,几个日本人的唱腔特别是大佐的唱腔几乎全是日本的樱花曲的变调,基本上没有京剧的色彩。不是说不能加入日本音乐的元素,但是应该不失京剧的根本。像《黛诺  山风吹来》就加入了云南民族音乐的元素,有机地糅合在京剧之中;张学津先生编腔的《箭杆河边  癞子啊》也不露痕迹地加入了京韵大鼓的元素,《杜鹃山》也有江西民歌的元素,这些著名的唱段至今仍传唱不已,可见是得到广大戏迷肯定的纯正的京剧唱腔。是不是反面角色就一定要设计成不伦不类不像京剧的唱腔呢?不。《沙家浜》中刁德一和胡传魁的唱腔就是有京剧特色和板式的脍炙人口的唱腔。所以,这几段日本角色的唱腔今后在打磨时是否能考虑改一改,多一点京剧的韵味?

    再说舞美和灯光。舞美有创新。楔子和余韵天幕的水墨画和周围墙上梅兰芳各种剧照均非常贴切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特色和梅大师的风采。香江和上海的梅宅都是一盏吊灯和一桌两椅或四椅,既继承了传统京剧的舞台模式,又通过桌椅的样式表现了大师家的现代特色。黑色天幕隐喻了当时黑暗的令人压抑的环境,其左或右或中间露出的一块,通过一组人物的活动又闪现了当时的背景。特别是梅兰芳表演《天女散花》时天幕后面的日本观众竟然出现在舞台上了,这不能不令人觉得舞美设计和导演的大胆创新,实在是叹为观止。不过,有几次天幕露出一块缺口,并没有出现什么景物或人物,只是灯光变幻,一会儿红色一会儿黄色,还有蓝色的,这却令观众不解其意了。最后一幕的下雪是从舞台上方洒下纸屑,这却似乎违背了京剧是虚拟艺术的原则了,音乐没有下雪的气氛衬托,台上的演员也没有下雪的动作表现,这似乎应该是一个不足吧。至于灯光设计,收光和追光太多,以至于有较多的时候上下场的人物都看不清楚。对比一下《三岔口》的场景,没有灯光的变化而全凭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漆黑的环境,《智取威虎山》的战士们滑雪和杨子荣打虎上山等也没有灯光的变化和从舞台上方飘下纸屑,也是凭演员的表演来呈现冰天雪地,那么《梅兰芳  蓄须记》在这些地方是否应该在继承传统方面多一些思考,作一些改进,使之更有京剧的韵味呢?

    一部原创的现代戏,一部表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能以现在这样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正如徐春兰导演所说,“要接近他(梅大师)乃至于表现他,难点重重,所能做的唯有尽力。”“怎么解开这个人物的艺术密码?……至今,我认为,我们也不能完全解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所以,在新剧刚刚面世时,有些微瑕疵是在所难免的。“十年磨一戏”,只有不断精打细磨才能出精品。希望《梅兰芳  蓄须记》能在全体剧组成员的打磨下不断完善,力争成为精品,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精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努力接近大师,力争成为精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vk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