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了卖掉房子而残忍地毒死猫的人和一个多年来做影子作家,懦弱胆小的人,谁更可能是邪恶的一方?似乎前者更容易被选择。《恶意》中野野口详细地记录了日高为了卖掉房子而杀猫的事件,这导致警官加贺和读者心目中日高的形象是残酷的,邪恶的。而我们自身还不自知,直到后来全盘推翻后才幡然醒悟,这本就是野野口的一个骗局。
一方是父母是杀人犯,亲戚里无人愿意收养而被送进福利院的两个小孩,在别人眼里孤僻怪异,残暴阴险,坑蒙拐骗无所不为。另一方是个长年霸占年级第一,安静内向,不争不抢的小孩。谁会是幕后凶手?《坏小孩》里朱朝阳的日记从两个小伙伴的到来就开始扭曲事实,用他们口中自己被冤枉的事件来将他们描述成残暴的,阴险的,而这一切恰恰与他们这些年所受的屈辱相符。后来的推锅也来得合情合理 。
恶劣的第一印象导致了偏见,而就像申公豹所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首因效应。
对于首因效应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会形成最终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会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先前的信息形成的记忆结构中,是在先前信息的基础上,因此也带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第二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到的信息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能更大程度地集中注意力,信息接受程度更高,而之后的信息容易受到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塔夫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利尼·阿姆巴迪提出,通过第一印象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快速判断环境危险与否的能力,第一印象往往能激起我们情感中最强烈的部分。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用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前后不一致,也会让后面的信息屈从于前面的信息。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也呈现了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第一印象具有持久性,即使在后来的交往中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印象导致的看法也不会消失,对违反原有经验的判断,大脑会认为其是一般性情况下的特殊状况,但第一印象导致的仍然是可改变的,只要事实导致这一看法被多次否定。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在1957年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人际互动中存在首因效应。他杜撰了两段生活场景来作为实验材料,一段材料中詹姆表现得活泼热情,另一段材料中詹姆表现安静内敛。通过调整材料顺序向水平相当的不同组别的中学生分别展示,并让他们评价詹姆的性格,得到了不同的评价结果。
第一组,将外向片段放在前,内向片段放在后。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
第二组,将内向片段放在前,外向片段放在后。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
第三组,只展示外向片段。95%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
第四组,只展示内向片段。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另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分为两组,看同一张照片,对他们分别表明照片中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和著名的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分别根据照片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被告知是罪犯的那一组成员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邪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死不悔改的决心。另一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刻,高耸的额头表现了他的探索意志。这充分表明第一印象会造成心理定势,并为后来的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实中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貌,王尔德说过
“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
穿着,谈吐,仪态确实能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能力等等,就如《卡萨布兰卡》里的那句台词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而充分从第一印象中提取有用信息,形成判断也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提出了SOLER模式,认为按照此模式来表现自己,能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S(sit),指的是坐或站的时候要面对别人(另一种说法是Squarely,保持适当的距离),O(open)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lean)是指身体微微前倾,E(eyes)代表目光接触,R(relax)指代放松。
但无疑,首因效应具有先入为主,误导性等可能的弊端,通过提升自己的社会经历、社会阅历、扩展知识体系,能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要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在以后的交往中不断地修正第一次形成的认知。
既然不能改变它,就去适应它。
参考文献
[1]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62-63.
[2]王基祥.浅谈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现实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473+510.
[3]边玉芳.人际互动中的“首因效应”——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28-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