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书会是以莎士比亚故事集为主题来展开分享的,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读书会了。而就读书会的形式,似乎给人有种“流觞曲水”的感觉,即由书友们根据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剧情来延伸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而大家便循着发问者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无关乎对错,一起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了。这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老国王李尔,竟以爱他的程度作为划分国土的标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阿谀和谄媚,正中了他的下怀,都分别获得了分量均等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真诚坦白,却换来了他的呵斥,似乎以往对她的宠爱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并且果断地把预留给她国土都分给了另外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驱逐她出去。这种反转,我们觉得过于戏剧化了,尽显得不符合常理。此时,康丹老师便由此发问了:“李尔王真的不了解他的女儿吗?为什么要凭借她们的言语来判断?”我们搜索着枯肠,但最终还是不能给出合理的回答。于是,康丹老师就此作了一番解答。原来,从李尔王的身份来看,他贵为一国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正是这种养尊处优的地位,使他被周围的甜言蜜语所笼罩着,无时无刻以自我为轴心,虚荣心俱在,更顾及自己的威望,喜欢得到别人的崇拜和赞美。而对于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他往往不会直接地去打压,同时,他更不愿意让自己沦为如同普通家庭父亲一样地教育女儿。因此,这也是他轻率地否定小女儿考狄利娅“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肺腑之言的重要原因。听毕,我们似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读莎翁的作品,确实叫人惊讶,其似乎是柄直击人性的利剑,以悲剧的方式血淋淋地铺展开。“横看成岭侧成峰。”戏剧人物角色构造得鲜明凸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愈是深入挖掘,给内心的震撼愈大。这也许是莎翁的伟大之处,亦是其魅力所在之处。
其次,作为法律人的我便对《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割肉不能少于一磅,不能流一滴血”的有趣辩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常识,我们都知道割肉必然会流血的,这是附带的生理现象,但最终鲍西娅还是以此打赢了官司。因此,在我们热烈地讨论下,发现了可以让鲍西娅输掉官司的方法,即由于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夏洛克并不必然要一次性行使权利,他可以先行使部分权利,而剩下的权利放弃即可。这虽然有点逆而行之,但这也正体现出“人无完人”,莎翁并非对于每门学问都是十分精通的,而这也能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康丹老师说:“文学作品直面的是人生大问题,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又并非给出准确答案。”我想,正是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会在人类长河中经久不衰,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因此,我也希冀着自己能像牛顿所说的那个于海边不时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的孩子一样,在阅读这片海洋里,不断探明真理,拾得其中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