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莎分享# 7
今天想分享给大家一位清华建筑学博士生关于民间建筑作的一个演讲。
学建筑历史,一般得研究国家经典的历史文化传统,故宫,颐和园之类。但这位博士生除此之外更感兴趣的是人民群众在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修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在他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他奶奶的庙》里面的奶奶庙。
奶奶庙确切讲是一座山上漫山遍野所有庙宇的总称,个人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此自由的承包制度下,庙宇里除了供奉传统的佛祖、财神爷、观音菩萨等等之外,还根据群众需要增加了车神(塑像手握方向盘)、官神、学神等,原有的月老祠的墙壁添上“和好”二字,表明月老不仅可以牵线,还可以使恋人或夫妻和好。总之缺什么就建什么。这样一个位于河北贫困县的庙群,每年旅游收入却远远高于附近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
奶奶庙初看荒诞,在我看来也透出一种文化生长的可能;台湾嘉义高跟鞋教堂,万达坐拥的广州木棉花、无锡紫砂壶、青岛海螺、南昌青花瓷(都是建筑),无比接地气,反而提供了一种当代建筑的新思路;石家庄中西合璧的影视城(建筑外观看一半西式一半中式),民间的八卦摩天轮(将八卦贴在摩天轮中心,转起来),甚至央视正在筹备的中美合拍动画片《哪吒和变形金刚》,也让我们看到中西文化怼到一块,融合而成的文化奇观。
一开始看到那些图片,我是很惊奇的。也许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大多是经典文化,面对这种民间文化会觉得有些很土里土气,离经叛道。但正如这位博士想告诉我们的,有争议是好事,但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价值评判,有人愿意享受吃怀石料理的仪式感,有人喜欢吃重庆火锅的热闹,两者各有特色,总不能去比较谁高大上些。经典文化很多时候是官方文化,比如我们了解古代历史中书画、瓷器、宫殿这些,其实是统治者精致生活的一部分,讲究审美,要营造出一些社会的意义,文化的姿态。但民间的很多东西没有这样的使命感,它想做的只不过是尽量给劳苦民众提供一些消遣,以及精神无助时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所以如果经典文化是严肃而收敛的,那么民间文化相比则可以是放松而自由的,不用有太多的包袱。让经典文化指导民间文化也不可,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我想这个演讲从始到终透出的也是“包容”二字,建筑文化如此,其他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