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沱江洪水洪痕题刻

随笔||沱江洪水洪痕题刻

作者: 罗坤_a9cb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15:36 被阅读0次

    记历史上两处沱江戊戌洪痕题刻

           

      沱江流经侯家坪麻柳坝,在右岸刘家祠下水井旁的崖壁上,刻有一方戊戌年大水洪痕。从右至左竖刻隶体阴文为:“大清光绪弍拾肆年六月洪水没此崖顶较丙寅绍兴十六年五月洪水高叁尺

    山阴知事余元煜敬立”(原文无标点)。文字框在一上下长约两米,上宽下窄,最宽处不过一米,象一枚闲章式的不规则线框内,除后面题款单独成行外,其余文字分列在三竖行内。记得其中大写的弍和叁分别写成“弋”字下面二横和三横。这种叁的写法,我还特别请教过父辈呢。这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十分深刻,以至半个世纪以后仍然记忆犹新。据查光绪(淸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二十四年六月即1898.8.3.旧历六月十六日。当日所涨洪水,即是故老传闻的百年难遇的戊戌年洪水。比起丙寅年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十六年五月(丙寅当为1146.7.4.,亦即旧历五月卄五日)的洪水位还要高出三尺。这不仅仅是一次洪痕的真实历史记录,并且还与此前相距752年,南宋高宗南迁20年后的沱江洪水相比较,作出了“高三尺”的定论,成为对沱江水文历史的一笔重要记录。由此可见,古人重视对历史自然灾害等大事的刻石记录。该刻石的撰文书写还是当时在任的一县之长,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藉知事余元煜,更可见地方官对水文记录的重视了。当年,该余知事还在资阳县城正东街十八号木楼夹壁墙上,题记戊戌洪痕曰:“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六日大雨一天,涨洪水进城,申时(下午三至五时)涨至丑时(次日凌晨一至三时)定位,水隔楼三尺五寸上此楼,街上封檐口,店面水平楼面,十七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水消出街上,十八日寅时(凌晨三至五时)下楼。光绪二十四年县知事山阴余元煜记”(文内括弧文字皆为笔者加注)。这一处洪痕记录更把当年戊戌洪水涨入县城的水位、时间、过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古人有刻石记事的沿习,尤其是地方官还负有督促记录的责任,这让我们今天能从许多古人的刻石中去发现、研究、考证历史的真实。著名新闻家、出版家舒新城说过:“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了。”我们今天正在创造、发展着前无古人的历史,但可以见诸刻石记录的却很罕见。同样地就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亲历过的一九八一年亦即旧历辛酉年七月十三日的洪水,尽管才过三十年,虽然当时也在不少楼墙、建筑物上用油漆标示出洪痕,但却未见有专门撰文、刻石为记的。时过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曾经的油漆标记已很难觅了。再过三十年呢,也许亲历的人群多已故去,后人或只能从档案馆的文献资料当中去找寻了吧,而普通人群呢,除口耳相授的一点外,其余也许就不得其详了吧。

      遗憾的是,上述两处清代的洪痕而今也早已湮灭无存。侯家坪的一处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的取石建房,现在原地已经推平建了工厂;正东街十八号木楼的具体位置未考,但也就在旧城改造中拆除后建成新楼了吧。

    后议:以上三篇文章均系资阳真实的水文记录,1981年洪水淹城时尚无沿江河堤,洪水涨退均快。今天情况与当时变化很大,没有了当时城南、城西、城东和城北沿江的大片滞洪区(当时是大片耕地、湿地,现在是填高建成了街道、房屋),而刚整治的九曲河口没有防洪倒灌闸门,如遇沱江洪水暴涨,极易倒灌淹城。前几天的一场不算大的洪水就只差那么一两米淹到江南半岛底层了,还有九曲河沿岸较低处的建筑设施呢?我想应当引起市、区政府水文、防洪等分管部门的足够注意了,应考虑到对再高一点的洪水的应对预防措施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沱江洪水洪痕题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ea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