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临睡前遇到这么一篇文章,名为《我们不在爱里,就在恐惧里》。
困意来临,听着温柔的女主播带来的有声读物,作者行文思路流畅,举例鲜活,让我印象深刻,也因为舒缓的背景音乐,使我得到了一夜好眠。
可能由于印象深刻,今天不由得反复再读了这篇文章。
文章很巧妙的引用了麦当娜写给昔日男友詹姆斯的情书中的一段话:
世界上只有两种感觉:即爱和恐惧。
世界上只有两种语言:即爱和恐惧。
世界上只有两种行为:是爱与恐惧。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因、两个过程、两种架构、两个结果:爱和恐惧,爱和恐惧。
我不由得停下来想想,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有爱和恐惧,那岂不是就像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那样的生活太可怕了,不是吗?
文中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一位异常努力的人士,小有成就后,向“我”讲述这些荣誉是因为整个不快乐的童年留下的恐惧,迫使他不断努力,而这些努力之后换来的是要抑郁的生活状态。
另一个故事更接地气,讲的是一个胖女孩,在给自己压力时没能减肥,把身体还弄得每况愈下。当然,后来看了心理医生,状态好了,反而瘦了。
是的,最近都流行宣传刷屏朋友圈的傅园慧,大约都感叹,有爱的家庭能培养出全面乐观有趣有成功的孩子。
其实这个观点是真理!但什么是爱呢?我想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去思考过,尤其是何为父母对我们的爱,又或是如何好好爱自己。而我,也是在自己成为谷雨妈妈的当下,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
也许你会告诉我,还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可能是罪犯,可能离开人世,甚至可能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但是这一切不是他们不知道爱,觉得整个世界里只有恐惧的理由。更不是不爱自己的理由!
或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你是被爱的,没有遭遇过恐惧!是的,同样的话题,我的闺蜜是这么回答我的:“那是因为你爸爸爱你,而我爸妈离婚了。”就像网上那么多人呐喊着:“你觉得那个女大学生不坚强,是因为你没穷过。”
是的,我是被爱着的,但我不是没有过恐惧,但我不惧怕恐惧。
我还有一个标签——“大院孩子”。社会上对我们有各种评价,我所知道的大多都是带着贬义,但是我想告诉你,千千万万这样的孩子中,还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的父亲,在边境呆了28年,把最好的青春和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西南边陲,但也就这样把孩子定格成了留守儿童。她想呆在父母的身边,于是用13次转学的经历去追随,去结束她的留守生活。对于她来说,她也必须要考第一,因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去任何一所学校,才有资格呆在任何地方,才能在爸爸妈妈身边。即便,父母身边意味着海拔1000米以上;意味着,面前是游乐的沙堆,身后确实标识的雷区;意味着各种噪音或辐射。也许,别有用心的人,又会借此文章,说那是因为机制不好,没有厚待谁谁。但是,我绝对不允许他们那么说。因为没有千万个爸爸妈妈去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生活,可能有更多的孩子在留守。所以,我也感谢人生中的恐惧。因为我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恐惧,我就无法足够坚强。同理,也许没有“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应该也不会有傅园慧的今天。
或许父母们不知什么蒙氏启蒙法,会很严厉,甚至棍棒交加。但是,他们为的是教会我们一个“人”字。其实,每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这只有成为父母的人才会慢慢体会到——养儿方知父母恩!
每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马拉松中,无一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这其中的艰难。那么我想我们的社会有必要在宝贝启蒙的路上,告诉他们,世界上除了黑,还有白,还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原,火红的太阳,金色的沙滩……
最后,说句题外话,假如麦当娜的观念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如果她的认知更全面,那个詹姆斯是不是就不会只是昔日男友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