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过书的那刻,激动了会,甚至有点不敢相信,不是书来得太快,相反,比预期的慢了好几个月,但是当那个期待很久的希望变成现实时,真切的又恍如梦。真心的为作者感到高兴,这一路的艰辛,只有你自己最懂。
从打开第一页,到合上最后一页,几乎是一口气下来,合上书的时候不早了,头脑却异常清醒,脑袋里全是一个个字,一个个片段,乱窜,却怎么也组织不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借着手机,断断续续的写了很多片语,想作为读后感,后来发现太感性了,只能作为日记,在冷静一天后,希望理性了些许。。。
《我和猫》,更多的说“我”,猫是作为一个参照物,对照着我的运动轨迹,从失去自我,到认识自我,这个过程糅杂了所经历的人,事,及所想。故事没有特定的线索,像时光的划痕,那么自然、真实,在那或深或浅的痕迹里,我看到了某个时候的自己,看到身边的事物,看到了我在某个时候想表达未能表达的想法,或许只是某个时段的倒影,但足够真实。看完故事,我记住了四个人:奈奈、牛哥、华子、“我”。
奈奈:人如其名,充满了很多无奈,或许中间还省去了若干个。我还尚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股冲力,让彼此深爱的两个人,就这么和平的被距离拉开。整个故事并没有过多正面的描述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孩,但她始终穿插在故事的始末,通过“我'的回忆和短信里的只言片语,我能感觉奈奈是个善良、体贴的女孩,像条小溪,清澈明净,一直流淌在故事中。虽然看似单方面失恋的挣扎和忧伤,但从“我”的痛苦中,推测奈奈所承受的不会比“我”少,毕竟彼此深爱。就像后面给我的回信中写的“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我以为我不会再流泪了,可当看到你的信,眼泪还是难以遏止,所以回信一再搁浅.....”就是这么个女孩需要多大的勇气说服自己去制造并接受分手的现实,而对于“我”,只有在时间里不断的重复那句“好好的照顾自己,照顾好小花”。
牛哥:随着女权的强化,这样的称呼在现实中越来越常见,在某个时刻,我也感觉自己就是这么一个“哥”,不用化妆,不需要穿高跟鞋,会肆无忌惮的开玩笑,然后没心没肺的笑出眼泪,会有几个认为可以一起哥们到老的男朋友。但是就是这么个风风火火、直来直去的女孩,在面对爱情和婚姻的时候,必然的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内心会有很多无奈和纠结。在现实的摩擦下,牛哥越来越本性话,我们可以看到牛哥在外形上的变化,也能体会变化下的疼痛,或许这就是成长吧。虽然牛哥和“我”的画面总是那么诙谐,让人觉得要是一直这么下去该多好啊,但是知己就是这样,总是那么温暖,不会有伤害,所以做一辈子的朋友,是做好的距离。
华子:出场比较晚,但是一直是有那么个人,就像现实中的那些曾经很要好的朋友,一段交集过后,会因为各自的生活隐去,但是当再次相交的时候,却不会有半点生疏,一如既往。华子的形象,有点不合常态,但是时尚界的还是能理解这么个形象:柔美、独特。整个故事写到华子的场景也不多,每次都是匆匆的一聚,但在与“我”带有离别的交心中,思想还是很鲜活的。对美、对梦想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后来出国后,在给“我”的信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华子,或许是华子的另一面,或许是华子的成熟,但那份对家、父母、朋友的理解,似乎达成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有那么一刻,我又感觉自己就是华子,不喜欢雨天,情绪容易变坏,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整天不说话,会写日记,但都是给自己看。。。
“我”:关于故事中的“我”,或许是基于对现实中作者的认识,总是无法把“我”纯粹地当做一个故事的角色。是的,作者是把自己的过去装进了这本书里,不管是故事中的“我”还是其他角色,我认为都是作者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且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着。整个故事讲的都是“我”失恋后的忧伤和罗里吧嗦的感悟。失恋后的彷徨、无助、孤独,到后来的对自我重新认识和回归,我看到了爱情,亲情、友情还有这个时代。
爱情:“我”和奈奈,美好的近似柏拉图式,是的,虽然奈奈走了,走得那么无奈,最后结婚了,让这种分离变成了永远,但曾经那么美好,又怎么能轻易放下。苏州的那段,青涩得有点生疼。“我”对那段感情的放不下,让人心疼。“我”和牛哥,很难说那只是友谊,但也不能说是爱情,可是那种感觉弥足珍贵,我理解为知己。华子,那种不寻常的爱情,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爱情,但是我觉得它应该就像异性的爱情一样,是荷尔蒙的分泌结果,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
亲情:在我们这个年纪,家承载更多的是无法回去的童年和无法兑现承诺的现在,不管是想起还是回去,多半是过得不好,索取温暖,其实也想逞强,只是爸妈总能看出我们的脆弱,就故事说的“其实她不用看我,我就在她心里,我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就是这么一种情愫,让我们心生无尽的爱怜和愧疚。
友情:“我”、牛哥、华子还有客串一下的朋友,没有任何的客套话,总能一拍即合,我觉得与其说是一种了解不如说是相互的理解。就像一朋友说的:亲人健在,朋友2,3就是幸福。
还有“我”和猫,感觉那是种复杂的感情,似亲情,似友情,也似爱情,我不知道作为猫,“我”对它意味着什么,或许是食物的提供者,或许是孤独的伴侣,或者是全世界。但是对于“我”,猫是奈奈留给我的一种责任,一种念想,一种生命的疼惜。“我”起先不是因为爱猫才养猫,而是养猫才爱猫,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不知道猫是否也有,但真实的是,猫的眼神、肢体,它给“我”带来了温暖。我想在很多时候人和动物是相通的。
就是这些人,这些情,糅杂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在生存的前提下和欲望的指引下,一些东西在舍去,一些东西在衍生。留给我们的是成长的疼痛。“婚姻,房子,车子,这些东西如栅栏一样连在一起,把我们困住,困在世俗的空间里,禁锢着我们向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我们周围的环境,各种不真实,那么不让人放心。周围的人,在经过多次的文化变革后,变得没有信仰,迷茫。而这些给我们的是生活的压力和感情的无处释放。
故事还有很多地点描叙,都是随着“我”的行踪,自然的导入,很具生活化,感觉很真实,广州、北京、上海、大连、苏州、深圳...有些是情绪带动着一座城市,有些是一座城市牵动着情绪。因为在广州生活,所以对于书中所提到的地名、公交、地铁路线感觉很熟悉。而“我”描绘的又是那么细,就像对每道菜做法的描述,我想不会做菜的,可以拿来效仿。
当然这本书作为作者的处女作,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瑕疵,错别字,语句不够精准,表达手法和人物塑造上也带入太多的感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因为这些,才让你感觉足够真实,真实得你可以感觉到作者是怎么写的以及在写作上的成长。我想这种成长也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表现。
每个人都想真实的活着,可时常带着面具,有时是自己烙的,有时是别人,但都是自己带上的。或许那样会感觉安全。但是我想当一只猫用大大的眼睛单纯的看着你,只是希望你温柔的抚摸,就算你带着凶恶的面具,你也不会拒绝,因为在那个明亮的瞳孔里,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