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
早在五岁之前,儿童已经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的经历都要经过解读之后才产生含义,这解读往往离不开幼时形成的对生命意义的最初始理解。
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个人不幸的现状都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不好经历。但个体心理学认为,经历本身是没法起决定作用的,同样的经历,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含义截然不同。不是经历本身,而是我们自己赋予它们的意义使我们受伤。
不过,童年的某些遭遇,会导致对生命的错误解读,这错误的解读,是酿成以后不幸的根源。如果想要改变处境,我们不必改变过去,只需要在当下修订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即可。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直接反映到行为上。一个人如果不能彻底转变观念,就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方式。
有三类童年境遇容易导致人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
第一类是小时候身体残障和病痛,这样的小孩经历太多痛苦,以至于注意力往往在自身的问题上,很难理解对社会做贡献的意义。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失去融入社会有所建树的期待。
第二类是被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意愿一定要被满足。他们享受无尽照顾,又不需要任何代价,久而久之,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他们感兴趣的只有自己,不会合作。遇到困难时,他们立刻想要求别人的帮助。等其他人不关注、不优先照顾他们时,他们会觉得受到了背叛。
第三类是被忽视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缺少爱和关注的环境下长大,也就无从得知爱与合作是什么。他们构建的生命意义自然也没有这样的积极因素,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冷漠的。于是,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懂求助,低估别人的善意。他们抱着怀疑生活,也无法相信自己。
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慷慨无私的给予,会让孩子在生命之初就体会到信任。如果这一点上失败了,孩子以后的爱与合作就会变得困难。
从不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儿童,需要外来的帮助,才能找到对生命更好的理解,修正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行为方式。
——《从自卑到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