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苏武传》

重读《苏武传》

作者: 阳光正好_27cd | 来源:发表于2023-12-12 18:47 被阅读0次

——苏武两度自杀,为何又想方设法活下来?

      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最后须发尽白才回归故里,苏武是民族气节的象征。今天重新看《苏武传》又泛起了少年时候的疑问:苏武曾经两度自杀,为何后来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岂不是前后矛盾。

      苏武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手下人却勾结匈奴人叛乱,处理不好甚至会引发两国的矛盾。苏武自觉有愧于国家。两次自杀,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敌手都大惊失色,同行者放声大哭,敌方君主被打动,正侧结合,表现了苏武忠贞不渝、舍生取义。

      苏武没有死成,敌人要招降他,先后用了威胁法、折磨法、熟人劝降法。先在苏武面前斩了他的副手虞常,威胁说,不投降的人一律处斩;副手张胜架不住胁迫,投降;苏武不为所动。匈奴接下来对苏武进行严酷的折磨。肉体折磨:  “幽武” “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啮雪,咽毡毛”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精神折磨: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熟人劝降: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  “安危不可知”。苏武不为所动。

      苏武自杀失败,匈奴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苏武的身上凸显了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集于他一身。

      苏武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他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 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相关文章

  • 苏武传

    汉代使臣让人感慨敬佩的第一位张骞,其次就是苏武,前者动人之处在于明知豺狼拦路在前,为了扫除汉帝国联通西域的障碍却甘...

  • 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四)

    《苏武传》 公元前100年,汉朝为了表示和匈奴的友好,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被匈...

  •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苏武牧羊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典源】《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欲降苏武,“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读《苏武传》(一)

    读《苏武传》,还是被苏武感动了。 来看李陵是如何劝苏武投降的。 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跟匈奴作战,寡不敌众,战...

  • 读《苏武传》

    以前的时候对于苏武只知道他有气节,蛮荒之地牧羊19年仍心系大汉。如今通读《苏武传》才知道还有那么多让人不禁赞叹不已...

  • 读苏武传

    读《汉书》苏武传,其气节感天地泣鬼神。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后又被远徙北海,前后达19年。 面对匈奴劝降,他说“屈节...

  • 《苏武传》:瀚海青天夜夜心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苏武传》。 苏武牧羊的故事耳熟能详,但课前我问学生听过这个故事没有,许多学生只知道苏武牧羊的故...

  • 苏武娶妻

    关于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之事,班固先生在《苏武传》里轻描淡写。苏武回汉后,他的前妻生的一个儿子苏元,因参与谋反而被杀...

  • 苏武 李陵

    今天语文课我们学习《苏武传》,主要讲苏武坚贞不屈,忠于国家的精神,文中用了三个人物衬托苏武的品质,分别是卫律,张胜...

  • 为什么苏武会成为民族气节旗帜性人物?——重读《苏武传》

    歌曲传唱中的苏武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苏武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nvgdtx.html